发布资金信息 发布项目融资 申请上市辅导 发布金融峰会 发布文章资讯
  • 首页
  • 找项目
  • 找资金
  • 金融人才网
  • 金融峰会
  • 金融学院
  • 投融资俱乐部
  • 网站会员服
  • 知识供应链模型

       时间:2018-04-25 21:49:10     浏览:66    评论:0    
    核心提示:什么是知识供应链   知识供应链是由美国的“下一代制造项目”提出的。知识供应链是指通过需求与供应关系将知识的供应、创新、传播、使用等过程的相邻知识结点联系起来的,把概念转换为知识化产品,再到最终用户的一个功能网链J.Rechard Hall& PierpaoloAndfiam从供应链的角度提出知识链的概念,认为知识链是一种管理供应
    什么是知识供应链
      知识供应链是由美国的“下一代制造项目”提出的。知识供应链是指通过需求与供应关系将知识的供应、创新、传播、使用等过程的相邻知识结点联系起来的,把概念转换为知识化产品,再到最终用户的一个功能网链J.Rechard Hall& PierpaoloAndfiam从供应链的角度提出知识链的概念,认为知识链是一种管理供应链隐性知识的方法。知识链的管理过程其实就是核心能力的识别、培育和转换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美国学者C·W ·Holsapple和M.Singh提出了一个系统的知识链模型,该知识链是从组织内的知识和组织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关系出发构建的,包括了知识链的主体部分和知识链的产出,知识链的主体部分包括了五种初级活动和四种高级活动。五种初级的知识活动: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生成、知识内化和知识外化。四种高级的知识活动:领导、合作、控制和测量。知识链的产出就是知识。在两者的基础上通过提高竞争能力,组织敏捷性,商业名誉和创新来构建企业的竞争优势¨ 。
      知识供应链是指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通过知识创新,将知识的供应者、知识的创新者、知识的使用者连接起来,以实现知识的经济化、整体最优化以及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网络结构模式。这一概念强调以下几点:
      1.知识供应链的驱动力主要源自市场,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是需求拉动式供应链模式。

      2.企业的经营活动,特别是知识型企业的经营活动不再是以物流为中心,而是以知识流的活动为中心,围绕知识创新活动而展开,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知识供应链是对传统的实物供应链即物流管理的扩展与深化。
      3.在知识供应链上必存在一个核心主体来管理链上的创新活动,核心主体的创新能力对整个知识供应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知识供应链的实质是知识创新,其管理目标是追求知识的经济化与实现整体最优化和利润最大化。
      5.对不同企业而言,输人的新知识在组织内部或直接被应用于生产经营中,提高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和组织管理水平;或经消化、吸收与组织储备的知识存量高度集成和有机整合,又产生新的知识。创新能力越强的企业整合知识的能力越强。对知识链中的知识价值的贡献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6.知识供应链呈网链结构模式。孤立的知识链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组织均呈辐射状与外部众多组织发生基于知识流的密切联系,联系越广,知识流动的水平越高,越有效。
    知识供应链模型
      基于以上对知识供应链的理解,建立知识供应链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知识在知识供应链模型上的流动主要包括知识积累、知识创新、知识转移和经济化三个阶段。在知识的积累阶段,知识供应链管理工作主要是建立好企业知识库这个创新平台。知识的来源有企业内部已有的知识与外部知识两个方面。在知识的创新阶段,主要完成知识形态的转化,最终形成新的生产技术,这是知识供应链上最关键的环节,它直接决定着产品的价值结构即物化劳动的比例与知识成分的大小。在知识的转移经济化阶段,生产制造出知识的载体——产品,经过分销,最终流向用户手中,在顾客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企业的知识创新得到了回报。
    知识供应链与物料供应链
      知识供应链与物料供应链不同,它是抽象的、动态的和复杂的。但是,知识的价值与物质资源一样,在实现生产对时间、质量和成本效益的过程中是不断增值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物料供应链的管理原则来管理知识供应链,促进技术创新的过程,使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知识供应链的管理原则如下:
      1.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集成化的系统,只有将所有涉及这一过程的伙伴捆绑在一起,有效地发挥团队的协作精神,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作用;
      2.所有伙伴都应明确什么知识内容才能满足最终用户需求,知识转移的特征和形式,最终用户是谁,他们何时需要使用这一知识;
      3.信息流和通信流对所有伙伴是开放的,每一个伙伴都能够了解使知识供应链实现最大增值的信息及其特征;
      4.在每一个知识供应者和使用者之间建立信息反馈,使信息交换更为有效;
      5.知识供应链中的每一个伙伴能够感受到整个系统和他们自己都从中获得巨大利益,认识到自己是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知识管理与知识供应链
      1.知识管理与知识供应链的契合
      知识供应链的管理过程其实质就是组织核心能力的识别、培育和转换的过程,知识管理应用到知识供应链中就是对知识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使组织的知识在运动中不断增值,进而为组织带来持续不断的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与知识供应链的契合之处就在于二者的融合及它们所形成的共同之处:注重知识的共享与创新;目标都在于提高组织的竞争优势;知识链是核心要素;从整体出发系统性地考虑问题,实现组织效益最大化。知识管理与知识供应链的契合模型如下图:
      
      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传递与知识应用是知识管理在微观层面的四个组织部分,在图1中,知识供应链上的组织可以通过互动获得链上其他成员拥有的知识,同时传递自己的知识,知识传播就是组织在知识供应链中转移和扩散自己的显性和隐性知识的过程,这种传播在知识供应链企业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最后,通过知识的应用达到知识创新的目的,并取得螺旋式上升的效果。知识维护和合理化贯穿于知识管理整个管理过程,它不仅是更新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它是知识供应链成员问知识水平的协调过程。包括成员间的知识存量、知识的吸收能力、知识的利用能力的协调。其目标是保证最终产品在各个环节上能在知识上得到保证,实现其功能的协调和优化。知识管理的实施与知识供应链的有效运转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因此技术基础也贯穿于这一过程的始终。
      2.知识管理在知识供应链中的应用
      从知识的层次面来讲,知识供应链中的知识可以划分为个体知识、团队知识、企业知识、供应链知识四个层次 。其中,下层的知识在适当的条件下通过合适的方式可以转变为上层的知识。供应链企业之间不能只停留在一般信息的共享,而是要实现最高层面,即供应链层面知识的共享。
      
      从知识的转化层面来讲,知识供应链中的知识可以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为客观的理性知识、顺序性知识与数字知识,是经过编码化的、可以清楚辨认,保存于产品、程序、手册等具体形态中,且可以透过正式形式及系统性语言传递的知识。显性知识是不依附于员工个人而存在的企业结构的全部知识技能,包括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营销流程、商誉和发展战略等知识资产。隐性知识通常无法直接辨认,难以透过文字、程序或图形等形式向外传递,此类知识传递较为费时。
      
      最早提出隐性知识这一概念是哈耶克,他认为隐性知识是“特定时间、地点和环境下的知识”;日本学者野中和根野认为隐性知识是“一套很重要、但没有组织起来的知识”,“是高度个性化、难以形式化或沟通、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隐性知识既包括个人主观的经验、技能及个别情境特殊性知识,也包括隐含在机械设备、精密仪器内的核心技术知识。企业通过对其内部及知识供应链上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促进知识的创新,并实现知识创新的螺旋式上升。在知识供应链中,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存在于同一共同体中,互为补充的不同知识,并通过相互转化达到在供应链中共享知识的目的。
    知识供应链模型的特征
      1.不确定性
      供应链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不确定性,牛鞭效应就是这种不确定性的表现,企业一般通过设立仓库,以库存对抗不确定性。但是,与传统的供应链相比,知识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不只是来自市场竞争,而是与知识供应链有关的知识风险。当掌握企业核心技术知识的人离开企业时,尽管企业用法律手段来保护知识产权,但是仍无法弥补或很难弥补,由此带来整条知识供应链中断的损失。组织的学习应具有连续性,重建知识供应链的核心环节比资本的扩张更困难。
      2.动态复杂性
      节点组织因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在不同时期调整发展战略,从而其知识管理战略也会发生相应改变,组织输人与输出的知识也随之动态变化。另一方面。知识链中的知识的层次、水平本身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知识链往往由多个不同类型的组织构成,组织在作为知识的消费主体的同时又可能成为另一主体的知识供给者。而且,节点组织可以是这条知识链中的成员,同时又是另一条知识链中的成员,众多的知识链形成网络交叉结构。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节点企业间的空间跨度不断增大,故知识链的结构模式较为复杂。
      3.价值增值性
      传统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的是用系统的管理思想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进人市场的成本,通过成本的最小化来获取利润最大化;而知识供应链管理不仅仅强调成本的最小化,同时更重要的是创造新的价值,来降低产品中物化劳动比例,提高新增价值的份量,为顾客创造价值,真正做到物美价廉、物有所值,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节点组织中,输人的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有机整合而产生出新的知识,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获得巨大收益,既实现资产的价值增值,又促进了知识的发展。因而,组织的成功不仅依棘于它从外部知识中获取价值的能力,还依赖于它将新增知识与现有知识相整合进行知识创造的能力。并且随着知识供应链的良性互动,这种基于知识的收益具有递增性。
      4.顾客是知识供应链的一部分
      与传统供应链即实物供应链并行的知识供应链将顾客纳人其中,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知识创新的界面后移,企业的创新活动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为顾客创造更多更好的价值,快速地响应市场需求,而不是以企业为中心去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来击败竞争对手抢占市场。最好的产品不是企业为用户设计,而是企业与用户一起设计,让顾客通过Internet等途径对产品提出具体要求,参与企业的知识创新活动,成为创新小组的一员,真正实现“我的产品我设计”。
      5.共事、学习性
      知识链的形成是基于节点组织的知识需求而发生、发展的。企业的知识需求或是为了弥补知识差距,或是为了获取互补性知识资源。总之,节点组织的知识需求是知识流扩散和转移的动力源。知识链可以延展到企业各个部门和产品,使得企业内部和与合作伙伴之间能够实现知识共享。知识链的共享可以使知识链的价值得到提升。同时,基于知识供应链的知识管理能使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使企业每一个成员不是从个体利益出发,而是从整个知识供应链的角度去理解和企业相关的知识,拓展知识空同,加强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促进知识的学习、积累、再生与共享,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
    对知识供应链模型的评价
      知识供应链的提出丰富了供应链理论的内涵,开拓了供应链理论研究的视角。成本管理是传统供应链管理的关键环节,知识供应链理论在承认降低成本的重要作用的同时,强调知识的增值,使人们开始关注无形的知识与信息在企业经营管理与创新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知识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已进人关键性阶段,知识供应链研究将有助于改变一部分“大而全”、“小而全”的国有企业构造模式,要求企业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外部科技资源,合作创新,生产那些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有技术优势与市场的产品,而不是一味追求完全生产,拥有整条知识供应链。当前,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人。大多数科研机构分漉与企业化,将有助于实现R&D能力企业内化。大大提高国有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编辑]知识供应链模型案例分析">编辑]知识供应链模型案例一
      案例:高校知识供应链模型

      高校知识供应链特征。高校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信息优势和学术环境等优势决定了它是生产新知识新理论的沃土和温床。据国家统计局的科技年度数据表明,2004年高校基础研究经费占全国基础研究经费的比重为40.9%,基础理论成果占43%。高等学校专利数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发明专利数的增长。2004年高等学校专利申请数中发明专利占74.5%,与上年基本持平;专利授权数中发明专利占63.3%,比上年提高12.7个百分点。中文科技期刊刊登的科技论文篇数,其中在总的论文数量中,高等院校占69%,最反映知识创新的基础学科领域,高等院校发表论文数占76.5%。这无疑说明,高校是知识创新的核心地带,也是国家知识资源重要的基地。高校在国家知识创新工程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同时由于高等院校自身的特点,其内部知识供应链体系又有着自身的诸多特点。
      高校知识供应链是指围绕高校教学、科研等知识创新活动而产生的知识获取、选择、加工、共享以及输出的链式结构,是高校知识创新的基础活动。高校知识供应链不仅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动态性、价值增值性等一般知识供应链链特征”,还有其独特的特征:
      ①学科交叉性。高校是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于一体的组织,这种多学科、综合性使其知识供应链形成交叉频繁的特点。
      ②较好的延续性。教学和科研要求教师和科研人员有着深厚的知识背景和开拓精神,因此知识供应链必须保持较好的延续性和拓展性。
      ③结果的不对称性。在基础科学领域,知识供应链产生的成果更多是向科研和教学的再循环,间接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应用科学领域,知识创新成果更多是向社会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④扩散性。由于高校人才教育的特性,知识供应链的成果以及其运行体制会随着人才走向社会而形成“知识基因”的携带和扩散。
      高校知识供应链一般模型。我们根据高校知识供应链的特征以及相关知识服务的理念构建了如下图所示的高校知识供应链,其中虚线框架标志着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重点领域。可以说这一模型内嵌了知识服务的涵义,也进一步说明知识服务与知识供应链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高校知识供应链模型
      首先,该模型是一个开放的螺旋上升的循环体系。在知识环境中,它从既成的知识产品出发,经过智力活动进而产生知识资源,再从知识资源到知识创新,形成更高水平的知识产品,如此循环构筑了知识的无穷进化。
      其次,知识资源池是知识创新形成的知识汇总,它既包括抽象的科学理论,也包括形象的实物产品;既包括个人的隐性知识,也包括形成于文字的显性知识。总之,它是一切知识创新的成果。
      第三,区分外部知识资源与内部知识资源的标准是知识创造的成果所有人。外部知识资源是非高校内部科研人员智力活动的一切知识资源总和,其获得主要以显性知识为主。自主知识资源主要是指高校内部相关人员从事科研、教学等知识创造活动中的成果和产物,主要以隐性知识为主。最后,在特定技术条件和特定目标作用下,自主知识资源与外部知识资源可以相互转化。
      高校知识供应链与图书馆。知识链管理强调各成员都专注于自身独特的知识资源,通过成员之间的知识流动获取或创造新知识,巩固和发展其核心能力,实现“共赢”。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是保证高校知识供应链有效运行的制度基础和设备基础。由传统的信息服务正向知识服务过渡,它更加关注知识供应链运转过程中的知识资源建设和知识组织、转化等功能。图书馆是高校知识供应链管理中的核心环节,通过自身所具有的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成为知识供应链体系中的协调者和领导者角色。知识供应链理论为图书馆构建知识服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知识服务不再仅仅是信息服务的延伸,而是知识经济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和水平的蜕变。
    ">编辑]知识供应链模型案例二
      案例:基于“分布式异地知识协调中心”的知识供应链模型
      建立知识供应链的步骤是

      企业进行市场调研并分析现有产品的生命周期后,认为有必要开发新的产品;
      企业向代理机构递交项目申请,由政府与各科研机构组成的评定小组进行初步评审,如不符合要求则拒绝;。
      代理机构向大学和科研机构发布消息,公开招标;
      如有单位投标,则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选择,以组成动态异地设计联盟,并在代理机构立项;否则拒绝项目申请;
      由制造企业担任盟主,协调知识供应链与制造网络、销售网络、供应网络的通讯;由协调机构监控企业资金的注入与科研机构设计任务的完成进度;。
      设计完成,由企业验收,合格则项目结束,动态联盟解散,并把完成情况记入协调机构的数据库;否则重新设计。
      每次知识供应链的形成及运行都是并行、动态和复杂的过程,若直接由企业与科研机构通过Internet操作,势必造成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低信任度、低敏捷性、冲突协调困难等。我们参考传统供应链中销售商的地位和作用,构造了“基于分布式异地知识协调中心的知识供应链”模型,如下图所示。
      
      其中“,分布式异地知识协调中心”起到了“翻译”与“经济法庭”的作用,保证了企业与科研机构间信息的流畅,同时对各方面冲突起协调、管理的作用,确保知识供应链能良好、持续地运转。“基于分布式异地知识协调中心的知识供应链”的成功运作,要解决观念上、技术上及管理上的三个问题,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下图所示。
      
      这种金字塔模型准确地反映了三者的关系:下一层是上一层建设的基础,而上一层是下一层建设的目的。但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包括了诸多社会和人为因素,而技术的提高更多地靠利益驱动,所以在“知识供应链”建立初期,必须依靠政府的参与和支持,解决好管理上的问题,促进“知识供应链”的正常运转,而市场的驱动也必然引起技术的进步,整个“知识供应链”会形成一种正反馈机制,使其进入良性循环。“知识供应链”处于建设初期,管理上的问题显得更加紧迫和突出:这主要包括知识产权问题;法规、责任问题;一个企业对多个研究机构和一个研究机构对多个企业问题;而企业间又存在竞争等实际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已成为知识供应链实现的关键。
      用“分布式异地知识协调中心”来解决现存的问题,此协调中心由国家和市场双重机制来操纵,应属于当前正在重建的国家创新系统的主要部分。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对知识创新的干预方式将从直接组织知识创新活动为主,转向以宏观调控、创造条件和环境、提供服务为主。政府的参与是必须的,只有政府才能在整个系统中起裁判员的作用,公正地解决企业间的竞争冲突;但政府又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市场自发调节的作用,给各企业以最大的灵活性,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重塑创新主体。企业是知识创新、技术开发和科研投入的主体,政府应大力推进企业的改革,推进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建设企业创新系统,使企业成为知识供应链中研究开发、技术创新、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
      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当前国家科研院所的现行体制,不但要有基础科研意识,同时也要有市场意识。主动转型为事业型实体,不再以国家财政为主要资金来源,发挥自己的科研优势,积极参与知识创新活动,成为知识创新的源泉。
      创造良好环境。创造良好环境是知识供应链正常运转的基础,包括完善法律体系,制定国家产业政策,加强技术类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尤其是对知识产权方面法律的制定可参考国外的成功经验,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相关法律的制定应快速出台,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同时政府应加强知识供应链网络运行所需Internet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为不同企业、不同科研院所组建虚拟创新组织,合作开发新产品,快速占领市场提供硬件上的保障。
      加强横向联系。知识供应链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促进与知识创新活动相关的各个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当前我国在不同行为主体的横向联系中,首先应重视强化中央政府与创新活动直接相关的各主管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协调;其次,建立政府与企业的新型关系;最后,重视加强产学研之间的合作,促进各种要素的有机集成和有效组合。
    参考文献
    1. ↑ 李作化.知识供应链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年02期
    2. ↑ 李作化.知识供应链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年02期
    3. ↑ 王春喜 查建中 李建勇 鄂明成.面向网络制造的知识供应链建模.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0年06期


     
    打赏
     
    更多>同类金融学院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金融学院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组织结构 | 企业文化 | 办公环境 | 经营动态 | 管理团队 | 行为准则 | 投资策略 | 投资保障 | 风险控制 | 联系我们 | 微信群
    广告合作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6-2021 投融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粤ICP备16012416号
    联系我们
    QQ咨询
    电话咨询
    email
    在线留言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