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储蓄理论概述
预防性储蓄是指风险厌恶的消费者为预防未来不确定性导致的消费水平的下降而进行的储蓄。预防性储蓄理论最早可追溯到Fisher和Friedman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初,预防性储蓄理论获得极大发展。
生命周期假设认为,人们储蓄的主要目的是维持退休后的生活。但一些调查表明,储蓄还有其他动机,比如为子女提供遗产。很多证据表明,储蓄的一个重要动机是用于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收入下降,即有远见的消费者总是未雨绸缪,在光景好时增加储蓄,以便在坏光景时维持消费。
预防性储蓄理论认为,当消费者面临的收入的不确定性越大的时候,他越不可能按照随机游走来消费,这时他更多的是依据当期收入来进行消费。同时,未来的风险越大,他越会进行更多的预防性储蓄。在不确定性情况下,预期未来消费的边际效用要大于确定性情况下的消费的边际效用。未来风险越大,预期未来消费的边际效用就越大,因此就越能吸引消费者进行预防性储蓄,把更多的财富转移到未来进行消费。所以,在不确定性情况下,收入下降,预防性储蓄增加,从而消费支出降低;相反,当收入增加时,预防性储蓄减少,从而消费支出增加。当期消费和当期收入存在着一个正的相关关系,且这种相关关系随不确定性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按照预防性储蓄理论,消费具有敏感性。这一结论与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设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