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认知评价
认知评价是指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遇到应激源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同时也估计面临应激源时个体可动用的应对应激源的资源。对应激源和资源的认知评价直接影响个体的应对活动和心身反应,因而是应激源是否会造成个体应激反应的关键因素。
认知评价的步骤
Folkman和Lazarus将个体对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价过程分为两步: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初级评价是个体在某一事件发生时立即通过认知活动判断其是否与自己有利害关系。一旦得到有关系的判断,个体立即会对事件的是否可以改变即对个人的能力作出估计,这就是次级评价。伴随着次级评价,个体会同时进行相应的应对活动:如果次级评价事件是可以改变的,常常应用针对问题的应对;如果次级评价为应激源不可改变,则往往采用针对情绪的应对。许多研究证明,对事件的认知评价在生活事件与应激反应之间确实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影响认知评价的因素
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其认知的结果并非完全反映客观现实,人们产生的认知结论常常与自己的认知特征相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个体的主动注意与知觉选择密切相关,而个体既往建构的认知模式、当时的情绪状态、对变化的期望、主观主导寻求信息的方面或对不完整信息猜测的填补、受主观影响的记忆选择和重组等均影响个体对客观事件的客观评价。
此外,个体的人格特征、价值观、宗教信仰、健康状态和既往经历均会影响对应激源的评价。社会支持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个体的认知过程,而生活事件本身的属性与认知评价关系密切。
在对事物的认知评价中,一些学者认为持悲观归因模式者对消极事件作内部的、稳定的和一般的归因,降低了个体的自尊和自信,增加了对环境变化评价为应激源的可能性。
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评价并非一成不变,某一事件可能被某人认为是应激性的,而对别人并非如此;同一个体可能在某时认为某事件是应激性的,而在另一时候却不这样认为。
由于认知评价在应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得认知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已越来越被肯定。近年来已有许多心理病因学的研究工作证明,个体的认知特征与某些心理疾病、心身疾病甚至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康复有密切的关系。
在应激过程中,影响个体对环境变化的认知评价除与上述因素有关外,心理防御机制在评价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概念,其运作过程是潜意识的,当本我的欲望与客观实际条件出现矛盾而造成潜意识心理冲突时,个体会出现焦虑反应,此时潜意识的心理防御机制就起到减轻焦虑的作用,此时个体的认知评价受心理防御机制的影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能够使人保持健康,而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可能影响人际关系或损害个体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