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业务办事处:
北京广州 上海香港台北雇员人数: 约3,900 名员工大中华地区2009年销售额: 37亿美元在大中华地区开展贸易: 三十年代在中国大陆通过代理商销售产品大中华地区投资额: 9亿美元
发展简史
早在30年代,陶氏已通过代理商开展在大中华地区的业务往来。陶氏香港及台湾办事处分别在1957年和1968年成立。1979年,随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陶氏在广州正式设立在华的第一个业务办事处。时至今日,陶氏在大中华地区在北京、上海、广州、台湾和香港设有5个办事处。陶氏化学投资有限公司于1998年成立,负责管理陶氏在华所有投资项目。2004年8月,上海正式成为陶氏大中华区的总部。
陶氏并积极在大中华地区拓展制造基地。陶氏现时在张家港、宁波、中山、南岗和青衣等地设有10家生产工厂和合资企业。
通过多年的经贸合作,陶氏与区内客户、分销商以及各级政府及相关单位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在中国和全球市场,陶氏的目标是掌握客户业务需求、紧贴市场变化及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
陶氏及全球4万6千名员工深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并致力保护环境及为社会作出贡献。陶氏公开承诺,全力支持由化工业界自发倡导的“责任关怀”,致力实现化学品的安全处理。自2000年开始,陶氏均被道琼斯全球可持续发展指数评为全球化工业界中的“可持续发展领导者”。
作为全球领先的化学品公司,在世界各地拥有43,000员工的陶氏化学为各个主要消费市场提供创新的化学产品、塑料产品以及农用化工产品和服务,2006年,陶氏年度总销售额达490亿美元。陶氏服务的客户遍布全球175个国家,所服务的多个市场包括食品、水、交通、保健与医药、个人与家居护理及建筑工程等,均对人类生活发展至关重要。2005年陶氏在财富全球500强排名第114位。
陶氏于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在中国大陆开展业务。70多年以来,陶氏充分利用其领先的科技和丰富的经验,一直为大中华地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配合不断转变的市场需求。时至今日,陶氏已在上海设立大中华地区总部,并在大中华地区设有5个业务中心及10个生产基地,员工约2200人。2006年陶氏在大中华地区的销售额达27亿美元。大中华地区已成为陶氏的第三大市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
陶氏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兴建的陶氏中心于2008年竣工,其中包括一个先进的研发中心和全球信息 技术中心。新的陶氏中心可容纳1600名员工,届时将成为陶氏亚太区重要的业务和创新中心。
陶氏在发展业务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运作理念,给与每位员工充分实现个人价值和潜力的巨大空间和资源。公司在为员工提供颇具竞争力的薪酬和完善的福利体系的同时,更重视员工的职业发展,为员工制定了一系列完善的培训课程和职业发展计划,与此同时,还提供各种个人指导、系统岗位轮换的学习体系。
不仅如此,陶氏长期致力于关注中国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陶氏暑期实习生计划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体验陶氏企业文化、展示个人才能和提升自我价值的良好平台,吸引了众多大学生的目光。三年来共有来自两个国家、十余个省市的119名优秀大学生入选。此外,陶氏还在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7所大学设立了"陶氏化学奖学金",不仅为优秀学生提供丰厚的奖学金,更让他们有机会优先获得参加陶氏暑期实习生计划以及加入陶氏就业的机会。公司在华大事记
1930s 通过代理商开展对华贸易
1957 设立香港办事处
1966 在香港设立太平洋地区总部
1968 设立台北办事处
1976 青衣聚苯乙烯工厂正式投产
1979 在广州设立在华首家办事处
1980 设立上海办事处
1981 设立北京办事处
1986 新竹工厂正式投产
1989 成立合资公司浙江太平洋化学有限公司
1990 南岗聚醚多元工厂正式投产
1994 成立合资公司斯泰隆亚洲有限公司
宁波聚醚多元工厂正式投产
武汉合资工厂正式投产
1998 广州聚氨酯组合料工厂正式投产
陶氏化学投资有限公司成立
2001 陶氏完成与联合碳化公司的合并,并入其在上海和中山的生产工厂
2002 张家港丁苯胶乳工厂及聚苯乙烯工厂正式投产
2003 张家港环氧树脂工厂正式投产
2004 陶氏建立新的大中华业务区域,集中力量开展大中华区业务
上海成为大中华地区总部
2005 与神华集团签订探索煤转换化学品的意向书
与中国环保部合作,启动为期四年的清洁生产示范项目
2006 在张家港签订乙二醇醚、乳胶和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新投资意向书
陶氏并购中国水处理技术龙头浙江欧美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合作,启动为期三年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示范合作项目
2007 与神华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宣布开展对煤制化学品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2008 与中国环境保护部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为期两年的促进中国化工行业的化学品安全以及应急准备的合作项目
宣布在上海兴建世界级的液体环氧树脂工厂和甘油转环氧氯丙烷工厂
2009 收购全球领先的特殊材料制造商罗门哈斯公司
陶氏环氧产品业务部在武汉建立了第一家生产工厂;新的环氧丙烷基醇醚工厂在张家港基地投入运营
陶氏中心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落成,它是陶氏亚太区重要的业务和创新中心公司社会责任
推荐大家看一本书《粮食危机》看看什么叫所谓的 “运用科学和技术不断地改进影响人类进步”
陶氏的公司使命
– 「运用科学和技术不断地改进影响人类进步的重要因素」,充分反映陶氏为提高全球人民的生活标准所做的持续性努力。陶氏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表明了我们对业务所在社区的全情参与和关怀,以及对贡献社会的决心。陶氏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得到可持性发展机构的广泛认同。多年来,陶氏在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对全球2500家最大型公司的综合评估中均被评为这方面领先全球的化学公司。作为可持续性报告的先行者,陶氏从1999年开始发布公共报告,让公众了解我们在使可持续性成为经营业务重要一环这方面的进度。
陶氏近年在大中华地区的捐赠活动:
2008年5月23日继中国汶川地震24小时内紧急捐款200万元人民币后,面对不断升级的灾情和救援需求,追加捐赠,以支持灾后重建工作,同时陶氏全球员工开始自发捐款活动,援助灾区人民。陶氏对灾区的现金及物资捐助已累计近1000万元。2005-2007 与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合作在全国推广清洁生产示范项目。除投入600万元人民币外、同时也提供陶氏的全球化技术和经验。
2004 认养及捐助台湾曲冰原住民部落,协助居民提升生活品质
2003 资助香港保护儿童会成立儿童及家庭服务中心
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向江苏长江泛滥灾区作出捐款,用于购买药品及医疗器械
2001-2002 赞助北京的“手拉手、地球村”项目,以支持对中国儿童的环保教育,以及为贫困地区筹集资金建设学校和图书馆
1998起 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化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著名院校设立奖学金,为培养本地化工人才
责任关怀
陶氏自于1950年代在大中华地区开展业务以来,为区内化工业界带来了在环保、健康和安全方面的全球最高标准和专业经验,同时也在区内积极推动责任关怀观念。责任关怀是全球化工业界推行的一项自愿性行动,旨在从研究阶段到生产和销售再到最终弃置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实现安全处理产品。作为责任关怀计划的积极参与者和倡议者,陶氏制定了非常进取的EH&S目标,以实现无事故、无工伤和无环境破坏的“零目标”。陶氏大中华地区和全球其他陶氏分支机构,持续坚定地努力实现这些目标。这是因为我们最关心的是员工和社区的安全。公司设施分布
陶氏中国设施简介
北京 办事处广州 办事处,生产工厂
湖州 生产工厂
南通 生产工厂
宁波 生产工厂,技术服务及开发中心
上海 大中华地区总部
武汉 生产工厂
张家港 生产工厂
中山 生产工厂,技术服务及开发中心
陶氏台湾设施简介
新竹 生产工厂南岗 生产工厂
屏东 研究及开发中心
台北 办事处
陶氏香港设施简介
香港 办事处青衣 生产工厂,技术服务及开发中心外界评论
陶氏化学:创新的责任
何使低碳经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重新审视创新的意义。 4月18日,美国陶氏化学公司亚太区总裁戴培德在香港天水围湿地公园
,扣响了“Live Earth Run for Water”这一全球最大水资源保护活动香港分站的发令枪。500多位香港市民通过自愿报名方式,参与了这个全长6公里的长跑活动。在这里,6公里具有特殊的含义——这是缺水地区的妇女和儿童为获得饮用水,每天
美国陶氏化学公司亚太区总裁戴培德
平均行走的距离。 通过6公里长跑的方式,活动的主办方Live Earth以及陶氏化学希望能够让更多的参与者切身感受到水资源匮乏带来的生活不便,提高公众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并通过长跑方式募捐,为缺水地区建立必需的安全饮用水设施。此次Live Earth Run for Water所筹得的款项将会拨捐给慈善团体A Child''s Right,用作建立30个急需的饮用水洁净系统及在内地各地的儿童医院内设立指定的安全饮水站。这些饮水站将使8万名住院儿童喝到安全洁净的饮用水。就在活动现场,陶氏化学向参与活动的香港市民展示了采用陶氏化学“反渗透膜技术”的海水淡化以及净水产品在海地、中国内地等的应用。通过这样的活动,陶氏化学想要向公众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作为一家化工企业,陶氏化学正在利用创新的力量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我们要改变过去化工企业在公众中高耗能、高污染的负面形象,让公众了解化工企业是可以成为低碳经济的发动机。”戴培德这样说。
从耗能大户到节能标兵
戴培德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小时候与爷爷一起到附近的俄亥俄河钓鱼的经历是他童年最珍贵的回忆。但同样让他印象深刻的是,那时的美国环境问题严峻,河里的鱼只能钓不能吃。而在化工行业工作超过30年,戴培德深知这个行业对社会的责任。
2009年,陶氏化学在全球销售收入超过450亿美元,作为众多行业的上游供应商,陶氏化学的产品线涉及健康、能源、消费与交通基建诸多领域。从洗发水到太阳能薄膜电池,从手机中的电子元器件到海水淡化设备,还有巧克力、涂料、种子,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产品背后,都有陶氏化学科学家的身影。
化工产业是一把双刃剑。在过去的上百年间,化学家发明了塑料、农药、抗癌药物等等诸多化学产品,这些新产品的出现,极大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创造价值的同时,却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了负担。这样的经历,创立于1897年的陶氏化学同样有过。
从1996年开始,陶氏化学启动了“环境、健康和安全10年目标”,先从规范自身行为做起,降低碳排放,减轻自身对环境的负担。在1996年到2005年的10年中,陶氏化学耗资10亿美元,改造实验室、生产线流程,改建设备、厂房,规范供应商,提高产品环保标准。而让陶氏化学没有想到的是,EH&S为其带来50亿美元的成本节约。而且,在这一过程中陶氏化学发现,化学家同样可以通过创新,让化工企业成为低碳经济的发动机。
在陶氏化学的工厂中都会使用自己研发的一种隔热保温材料,使用这种材料,可以降低空调或暖气的能耗,而现在,这种产品已经应用到冰箱里,以降低冰箱的能耗。“在资源下降的过程中,我们的需求又在上升,这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趋势。而作为化工企业,我们可以通过创新,解决这个矛盾。”戴培德这样认为。
在陶氏化学有这样一本“创新之书”,在这本书里记录了陶氏化学正在或即将开发的产品。而选择哪些产品进行开发,陶氏化学遵循这样几个原则:首先,陶氏化学会考虑产品是否使用低能耗原料;其次,在达到同样的性能指标下,排放的废料是否更少;最后,是否对环境更加有利。对于那些符合环保或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产品给予快速通道,优先进行开发,让这些好的产品可以快速推向市场。
2007年陶氏化学在中国市场推广的可以吸收甲醛的涂料就是通过优先原则,成功开发的产品。而在选择太阳能发电技术时,陶氏化学选择了能耗更少的薄膜电池技术,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在陶氏化学看来,创新一定要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结合,这样才能对社会、环境负责。
而在另一方面,陶氏化学也在利用创新,寻找可以降低成本的技术、产品,研发能够为市场所接受的低碳产品。“和客户讲低碳产品最重要的还是成本优势。如果采用这样的材料,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竞争力,在客户那里也不会有市场。”戴培德如此介绍。
其实,包括太阳能薄膜电池、海水淡化在内的诸多技术在过去很多年已经存在,但一直无法商用的原因,就是因为成本太高。而自从陶氏化学的反渗透膜技术进入市场后,令海水淡化的成本降低了50%。“不要让低碳、环保成为企业的负担。”戴培德说。用更低成本,创造出符合“低碳、环保”概念,并被企业或消费者接受的技术或产品,让低碳经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包括陶氏化学在内的诸多公司面临的挑战。在这个挑战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机会。
绿色经济的未来
在陶氏化学设在上海的研发中心,共有80个实验室在应用科学领域进行研究。如何降低显示屏能耗?如何定义下一代新能源电池?如何降低太阳能发电成本?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新产品在这里进行开发,而环保、低碳等绿色产品或技术,将逐渐成为陶氏化学研发的主要方向。
根据普华永道的调查报告,中国环保产业将在数年后达到每年1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实际上,陶氏化学公司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先进材料和特用材料公司。但是它同样面临这样两个问题:新的机会将在哪里出现?陶氏化学如何支持实现这些新的机会?
“市场已经变化,光靠生产质量好、低价格的产品已经不是未来市场所需要的了,我们不能按照过去的方式理解。现在不去做的话,未来政策法规一改变就会马上被淘汰掉。”戴培德说。其实仅在“创新之书”中,陶氏化学列出的各个业务部门中的重点项目,就可以找到超过200亿美元的市场机会,而它们都是与清洁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相联系的。
就在香港的“Live Earth Run for Water”活动结束之后,陶氏化学还将与公益组织A Child''s Right合作,在中国各地设立30个饮用水洁净系统并在内地各儿童医院内设立安全饮水站。“全球3%的水资源支持了80亿人口,而且分布不均匀。未来,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将愈来愈严重。”在戴培德看来,在这个矛盾背后,陶氏化学大有施展的空间。
实际上,在水处理市场,陶氏化学是重要的参与者。目前陶氏化学的水处理技术已经应用在北京北小河污水处理厂、首都国际机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水处理项目中,日处理能力达到了4.5万立方米。而陶氏化学的科学家还在寻找降低水处理成本的技术,让这个技术能够被更多的企业甚至个人所接受。
“不能说环保就是多花钱、通过增加成本保持可持续性,还要用创新的力量,保证企业赚钱,同时减少资源的损耗,为市场和消费者带来更大利益。”在戴培德看来,这将带来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比如在水净化领域,不仅要关注最终净化出了多少水,还要关注在这个过程中使用了多少能源,这需要企业与客户一起计算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成本,以及产品能够在整个生命周期为客户带来什么样的价值。
“在未来的竞争中,领先的公司会依靠创新的商业模式保持竞争力。”面对汹涌而来的绿色经济,戴培德这样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