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资本
- 目录
- 1、 什么是经济资本
- 2、 经济资本治理模式
- 3、 经济资本:风险治理的发展趋势
- 4、 经济资本:商业银行经营革命
- 5、 经济资本作用广泛
- 6、 经济资本治理要求应采取的对策
- 7、 经济资本约束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
- 8、 本条目外部链接
经济资本
什么是经济资本
......
经济资本是一个新出现的统计学的概念,是与“监管资本”相对应的概念。经济资本从银行内部讲,应合理持有的资本。从银行所有者和治理者的角度讲,经济资本就是用来承担非预期损失和保持正常经营所需的资本。
经济资本是描述在一定的置信度水平上,一定时间内,为了弥补银行的非预计损失所需要的资本。它是根据银行资产的风险程度的大小计算出来的。计算经济资本的前提是必须要对银行的风险进行模型化、量化。这样还能计算出各个业务部门或各个业务产品所需要的资本来。其实,现在比较普遍使用的计算市场风险的模型所计算出来的资本就是经济资本的概念。经济资本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是指所“需要的”资本,“应该有”多少资本,而不是银行实实在在已经拥有的资本。
经济资本治理模式
经济资本治理是商业银行建立资本制约机制,控制经济资本的合理、适度增长,并提高资本回报率水平,有效降低经营风险的一种全面治理,其实质就是全面控制风险。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还远远低于 8%的国际标准,资本回报率低,风险点较多。金融监管当局的严格监管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对其风险控制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严重的形势,商业银行只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遵循办商业银行的基本规律,构建经济资本约束下的理性发展模式,全面控制风险,实现质量与效益的协调发展,才是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有效路径。
引入全面风险治理理念是我国银行业的现实出路所在。银行是一个经营货币的高风险行业,往往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酿成大的风险,甚至把整个银行搞垮,从具有 200多年历史的英国巴林银行倒闭到中行黑龙江分行10亿元资金被骗案以及山西太原7.28金融诈骗大案,都是由内部人员利用操作环节的漏洞而形成的。我国商业银行有着与其它股份制银行不同的特点,网点多,人员多,战线长,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形成的风险点相对较多,所以更应该注重控制风险治理,要把风险治理与业务发展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从形成风险的种类看,主要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作为基层经营行,当前我们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一、要全面控制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的形成主要受社会信用环境、借款人的信用观念、企业的盈利能力、财务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只要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信用风险发生。因此,现代商业银行要按照经济资本治理的理性发展模式,合理控制信贷规模,优化信贷结构,调整信贷资金投放的行业和地区,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在具体操作中,要把握好国家的经济政策,猜测好经济发展中潜在的周期性风险,投资过程中存在的结构性风险,国家宏观调控下形成的政策风险。要把加强贷后治理作为防范信用风险的重点,坚持“审慎、规范、稳健”的信贷治理理念,严格客户准入标准,狠抓新增贷款质量。尤其是基层经营行,在信贷审批权上收以后,要把主要精力放到贷后治理上,建立独立的风险治理和控制组织体系,实行风险的全过程治理,促进风险治理的前置介入,加强前后台的协调运作,明确治理职责,落实贷后治理制度,提高客户风险经理素质,使到期贷款尽快收回,减少资产占用,提高资金回报率,降低经营风险。
二、要全面控制操作风险。在当前加快金融改革的情况下,控制操作风险是各家银行工作的重点,它涉及到每个部门、每个环节、每个人员,具有不可猜测性。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发生的案件事故,可以说都与操作风险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当前对各经营行而言,控制住了操作风险,就等于控制了60%的风险。在具体工作中,一是抓好会计基础治理,严格结算帐户治理,遵守结算纪律,配足配齐营业人员,以岗定责,推行会计委派制,发挥财会监管员和委派会计的双重监督作用。二是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落实,重点抓好信息电子化条件下的规章制度、组织流程和系统平台建设,突出对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岗位、重点时段的控制和防范,纠正违规操作,落实规章制度。三是强化审计监督,重点抓好查出问题整改的后续审计,狠抓整改效果。四是建立风险控制的长效机制,依法决策,合规经营,加大检查和查处力度,严厉行风行纪,及时堵塞漏洞,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五是加强员工能力素质培训,增强工作责任心,化解能力风险和道德风险。六是加强执行力建设,建立执行文化,营造执行环境,培育执行能力。执行力是一种纪律,是一种文化,执行力增强了,各项制度就能够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实,控制住了风险,也就等于增加了效益。
三、要用经济资本治理理念推动有效发展。治理与发展是一个互为影响的有机体,治理水平的提高一定能够促进经营效益的提高。经济资本治理不仅能够有效控制风险,更重要的是能够加快有效发展,它是当前商业银行比较先进的治理手段,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广泛应用,必将引起银行业新一轮的效益增长。一是用经济资本的杠杆作用来配置资源,能够有效提高全行资金的回报率,鼓励通过对各项业务价格的调整,促使金融资源欠发达地区吸收存款,积极上存,减少本地区信贷投放,上存的资金由各家商业银行的总行统一配置到效益好的优良客户。二是实行锁定存量,强化增量的考核办法,淡化了多年以来我国银行业推行的任务观念,能够有效挖掘经营潜力。但在考核上要突出在当地同业市场的变化,使经营行随着市场份额的扩大配置相应的经营资源。三是转变业务增长方式。彻底改变贷款是加快有效发展的唯一出路的错误思想,大力组织存款和发展中间业务,用经济资本治理的理念为产品定价,确定发展何种业务,应怎样发展,对达不到经营成本的亏损业务果断放弃,宁肯数字上不去、完不成上级行制定的计划,也不能盲目发展,要用理性的思路冷静地看待问题。
经济资本治理是个科学先进的治理方法,各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把它与自身的行情结合起来,循序渐近地推行,对一些问题要深入细致地研究,找出具体的应对办法,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完善。
经济资本:风险治理的发展趋势
对保险机构所面临风险的评估主要以偿付能力为核心。偿付能力的监管模式可分为:欧盟体系和北美体系。
欧盟体系主要是通过确定法定最低偿付能力标准,要求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或
偿付能力保证基金不得低于法定最低偿付能力。该体系的主要不足之处在于不能充分反映所有的风险,比如:资产风险、运营风险,以及最重要的风险——资产负债不匹配的风险,缺乏透明度,没有和业务所蕴涵的真正经济价值挂钩等。
北美体系主要采用了风险资本方法,以保险公司的实际资本与风险资本的比率作为指标,通过指标值的变动,决定应采取的监管措施。虽然,这种方法使用了详尽的因子,比欧盟固定比例法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这种方法本质上还是一种因子法。也就是说,从过去的经验数据和平均意义来看,偿付能力要求是可行的;但是不能反映每项业务的特有风险,以及未来形势的发展变化。非凡是当前的RBC因子并没有反映目前流行的万能寿险等现代产品中隐含的保证和选择权的风险。
由此可见,仅仅以偿付能力作为风险治理的终极目标,显然不能全面反映保险公司或者集团面临的风险,也达不到监管机构保障被保险人利益的目的。因此,国际上许多大型保险、银行金融集团,为更好地治理金融企业经营中所面临的风险,正在探索研究并已经逐步实施一种新的风险评估方法,即经济资本。
经济资本:全新的风险治理理念
经济资本是基于全部风险之上的资本,是一种虚拟的资本。经济资本是当代金融业高度发达和面临风险日趋复杂的客观现实下,开始注重内部资本治理,并出现了超越资本监管的要求而产生的全新风险治理理念。经济资本不仅能防范风险,而且能创造价值。经济资本是在给定的偿付能力标准下,在极端的市场、商业以及营运条件下,仍然保持偿付能力以及业务正常运作所需要的资本。
经济资本的定义包含两个要点:一是衡量潜在的损失在极端的情况下。二是衡量损失使用经济价值,而非账面价值。另外,经济资本的计算还要考虑特定的信用级别或者置信区间以及合理的时间跨度。
由于经济资本是针对公司面临的风险对公司市值盈余的影响,而要求保险公司持有的以保持一定的信用评级水平的资本,所以计算经济资本首先就是对风险的定量描述。保险公司或集团主要包括以下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保险风险、商业风险和运营风险等。
市场风险指因股市价格、利率、汇率等的变动而导致价值未预料到的,潜在损失的风险。因此,市场风险包括:权益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以及商品风险。利率风险是寿险公司的主要风险,它包含资产负债不匹配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金融工具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工具的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金融工具持有人带来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由三个部分组成:违约风险、信用差别风险和信用迁移风险。
保险风险指产品定价和预备金不能有效地覆盖因未来的索赔发生的频率、程度、时间以及退保等方面估计不准而造成的损失,保险风险包含:死亡率风险、退保率风险、发病率风险、年金死亡率风险、财产和意外风险。保险风险经济资本计算方法是,它将风险因子的变化对市值预备金产生的影响数量化,即将未来的现金流贴现。假设风险因子的变化服从一定的分布。给定敏感性,各个独立的风险因子对市值预备金产生的影响就可以计算出来,然后再考虑各因子的波动性及因子间的相关性。
商业风险指在重大危机过后,保险业务的未来收入不能覆盖未来的费用——不包括这些已经被其它种类风险所包含的费用和收入项目。商业风险是由于人们对未来可能发生的费用、已经存在的商业竞争和未来如何重新定价的不确定而引起的结果与预期之间的偏差。商业风险经济资本以业务规划为基础,采用情景分析法计算。
运营风险指由于不充分的或者无效的内部流程、人员、系统等方面以及失败造成损失,或者由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运营风险量化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方法。自上而下法适用于把集团看作一个整体,或者按照业务种类、产品种类等计算风险资本,自下而上法则按照单个业务流程计算出所需资本后,再加总计算出整个业务种类甚至整个集团所需的风险资本。
以上计算出的经济资本是由每个独立的商业部门的独立风险类别所决定的。由于最坏的情景不可能同时发生,考虑到保险公司内部风险类别之间的相关性,通过风险整合可以得到保险公司总的经济资本需求。正是由于存在风险的分散,所以,大大降低了公司总的风险或者对可用资本的要求。资产市值和负债市值之差就是可用资本,保险公司或集团正是利用可用资本抵御各种风险,通过可用资本和经济资本两者的对比就可以得到公司的偿付能力是否充足以及充足程度。
经济资本:商业银行经营革命
风险与收益总是结伴而行。任何企业的经营活动在为自身带来丰盈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可能招致巨额损失的风险因子。对于举债经营的商业银行而言,通过经营风险来获取收益如同“在钢丝上舞蹈”,一旦失去二者的平衡,可能跌得体无完肤。因此,商业银行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探求战胜风险的技巧。然而,在与风险搏击的过程中,却不断有银行蒙受巨亏甚至倒闭,其中不乏大和银行、巴林银行这样的金融巨头,残酷的现实一度使人们对商业银行驾驭风险的能力产生了怀疑。
经济资本理念的出现,无疑增强了商业银行驾驭风险的能力。经济资本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1978年美国信孚银行创造的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模型。
所谓经济资本,是指“银行决定持有用来支持其业务发展和抵御风险并为债权人提供‘目标清偿能力’的资本,在数量上与银行承担的非预期损失相对应”。
简单地说,经济资本是根据银行所承担的风险计算的最低资本需要,用以衡量和防御银行实际承担的、超出预计损失的那部分损失,是防止银行倒闭风险的最后防线。它是人们为了风险治理的需要而创造的一个虚拟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现实的财务概念,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上直接反映出来,与监管视角的监管资本 和会计视角的账面资本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
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更多地将经济资本理解为一种风险治理的技术或工具,它的引入将从资本监管、绩效考评、风险控制和经营理念等方面激起商业银行经营治理的一场革命。
- 一、资本监管——从安全到效率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企业,其业务性质的非凡性决定了自身的脆弱性。鉴于银行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发生金融风险后对经济稳定的巨大冲击,各国金融监管机构都制订了一系列严格的监管标准,目的是为了保障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稳健性和安全性。
其中最闻名的当数国际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标准,即商业银行的监管资本持有量占自身风险加权资产总量的比重不低于8%。
然而,这种“一刀切”的硬性规定抹杀了银行之间的个性和差异,尤其是在风险控制方面。客观上讲,监管资本并不能完全代表银行实际吸收非预期损失的能力,并且监管规定不一定真实反映特定银行的风险特征。假如银行能够保持,则严格执行巴塞尔协议意味着资本配置过度;相反,假如,则保持8%的资本充足率意味着资本配置不足。对于那些优质的商业银行而言,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显得过于保守,无异于束缚了其逐利空间,因为在其高效的风险监控系统下,无需 8%的资本充足率就能完全覆盖其风险暴露;相反,对于有些劣质的商业银行而言,由于风险监控系统运行的低效率,甚至连10%的资本充足率也可能无法有效覆盖风险头寸。
从这个角度来看,巴塞尔委员会所制定的资本充足率标准并不能被冠之以“科学的标准”,它推崇安全至上,但却无法有效规避劣质银行的危机,反而使具有良好风险控制能力的优质银行在这一硬性约束条件下不能充分发挥其资本的效用。这种折中行为,实乃不得已而为之的作法。
经济资本用灵活和自由的理念体现出了银行与银行之间的异质性。它是为承担风险暴露真正需要的资本,完全反映了银行自身的风险特征。
对那些优质银行而言,只需持有与其风险头寸相匹配的经济资本储备,其他剩余资本完全可以腾出来进行业务扩张,从而提高自有资本的运作效率,攫取更大利润。
而劣质银行则可以通过增持资本或收缩业务去消除破产隐患,从而提高自身的安全性。在经济资本理念的指导下,监管部门真正应该做的是尝试让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自行量体裁衣、实现所谓“自我监管”,把工作的重点放到如何确保商业银行把经济资本的理念落实到经营实践中去,而不是一厢情愿地制定“一刀切”的硬性标准,让银行去执行命令。
以经济资本理念,在强调对债权人负责的同时也兼顾了商业银行自身的效率,将安全性和盈利性结合起来,从而保证了资本得以最有效的运用以获得最佳的收益,并通过提高优质银行的效率而提高了整个银行体系的效率,通过增加劣质银行的安全性而增强了整个银行体系的安全性。
- 二、绩效考评——从数量到质量
作为激励制度的基础,科学的绩效考评标准有助于提高整个银行的运作效率,而不合理的绩效考评标准往往由于无法有效识别效益源和损失源,会降低整个银行系统的运作效率,甚至会造成“劣质部门驱逐优质部门”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绩效考评标准设计的科学与否,将直接关系着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和长远性。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银行安排的年度经营计划目标都以利润额和业务量为主,以利润和业务计划的实际完成情况作为绩效评价和考核结果,并以此进行等级排名和薪酬奖励。
在这种考评标准的驱使下,任何一个理性的信贷员都会毫不犹豫地扩大自己资产业务规模,企图利用业务量的增加来带动利润额的增加。因为按照责权发生制的会计原则,交易完成的同时利润和业务量就能体现在账面上,而不管日后这笔贷款能否收回。
然而,账面利润的核算不但没有考虑到权益资本的使用成本,更重要的是忽视了风险因素的存在。会计体系记录的信息属于交易导向,而非价值导向,按照责权发生制得出的账面利润并不是银行实实在在可用于分配或再投资的资金,它仅仅是反映在账簿上的一个数学符号。
假如以这个符号作为考核标准,那么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风险头寸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张迅速积累,利润虚增,一旦风险事件发生,就会导致经营利润账实不符,不良资产层出不穷。
显然,以账面利润额作为绩效考评标准的可行度是值得怀疑的。而经济资本理念所倡导的经济增加值和风险调整后的
资本收益率概念则可有效解决利润虚增的问题,同时能够对员工的绩效给出更客观公正的评价。所谓EVA是指税后利润扣除经济资本成本后的净额,用公式表达为:
EVA=PAT-Re×EC
其中,PAT表示税后利润,Re表示期望收益率,Re×EC则可以视为经济资本的持有成本,也就是承担风险的代价。而RAROC体现的是剔出风险因素后的经济资本回报率,用公式表达为:
其中,PAT表示税后利润,EL表示预期损失。EVA和RAROC同传统评价指标的最大区别,就是充分考虑到了风险因素的影响和资本的成本,其核心原理是商业银行在评价其盈利状况时,必须考虑在盈利的同时承担了多大的风险,在计算EVA时应把风险因素归人减数,而在计算RAROC时应把风险因素并人分母,这样一来,提高绩效指标数值的手段就不单单取决于扩大被减数和分子,同时应充分考虑控制减数和分母的膨胀。
总的来说,以经济资本理念为核心的绩效评价系统通过引入风险成本和资本成本对收益进行调整,将各项因素分解到各部门和各产品,从机制上引导业务单位和业务人员统筹考虑收益与成本、市场与风险的关系,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评判业务单位和业务人员的经营绩效,并施加相应的奖励或惩罚。
- 三、风险控制——从被动到主动
风险控制对于负债经营的商业银行来说显得至关重要,它是保障安全性的基石。不能有效地驾驭风险,盈利也就无从谈起。然而,从以往的业务实践来看,多数国内银行在强调业务发展的同时却忽视了对风险的关注和有效制约,业务人员片面地追求业务量和账面利润的增长,而并不把风险因素作为重点考虑的对象,导致风险大量累积并形成了巨大的不良资产包袱,使得风险控制工作极为被动,经常被风险牵着鼻子走,效率严重低下。
经济资本理念所诉求的是实现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动机的相容性,通过科学的绩效标准使当事人的行为动机不再是单一的利润标准或风险标准,而是二者的融合。这样做的一个最大好处,就是将事后被动的风险处理工作提到事前来做,不是被动地去适应风险,而是主动地去选择风险。
经济资本理念下EVA指标和RAROC指标恰好提供了这种选择工具。从绝对指标来看,假如EVA>0,则意味着开展此项业务为银行带来了正的附加价值,可以接受;反之,假如EVA<0,则应该放弃此项业务。同时,EVA的值应该是越大越好,对于A、B两项业务,假如EVAA>EVAB>0,则显然开展A业务比开展B业务更有利可图。
这种考虑在理论上的指导意义是,银行可以通过扩展EVA较高的业务规模同时缩减EVA较低的业务规模来引导信贷资源从效益、质量和前景不乐观的领域中退出,以投向更有利可图的业务。
从相对指标上看,RAROC把银行的收益与所承担的风险直接挂钩,将未来可预期的损失量化为当期成本直接对当期利润进行调整,同时考虑到为缓释不可预期损失所占用的经济资本储备,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资本的使用效益。它的优越性在于使银行风险治理和业务发展的成果体现为一个简单的数值,使业务人员可以通过控制RAROC水平来建立一个高效的、自动运转的风险控制机制。
EVA和RAROC试图将利润指标同风险指标统一起来,使业务人员在开展业务时既不能一味地追逐利润,也不能一味地规避风险,而是设法追求二者之间的某种平衡,以实现风险调整后的利润最大化。假如业务人员在业务实践中充分考虑风险因素并且以EVA和RAROC进行风险筛选、风险控制,那么在与风险的搏击过程中,商业银行就会变被动为主动。
- 四、经营理念——粗放到集约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逐步确立了“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理念,极大地推动了银行体系市场化改革:然而,从世界各国的实践结果来看,这种理念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利润最大化追求的是以会计分期和责权发生制为前提的账面利润,反映的是交易记录而不是价值记录。
其次,利润最大化没有充分考虑风险因素和资本成本,反映的银行经营业绩不真实、不完整。
最后,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客观上不能有效抑制企业的短期行为,导致商业银行为追求利润而不顾风险。
经济资本理念所追求的是通过合理经营,充分考虑资本的成本价值和风险价值,在保证经营安全的基础上,力求银行自身价值达到最大。这里的“价值”不是体现在账簿上的数字符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财富,是以EVA形式体现的“超额利润”。
应该看到,利润最大化的理念只是对经济效益浅层次的熟悉,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而经济资本理念所倡导的是通过资本的约束控制业务风险,并在此基础上用剔出风险成本后的经济增加值作为股东价值最大化的载体。这既是经济资本治理的核心内容,也是银行治理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现的是利润最大化与风险最小化的统一。
目前来看,除少数一两家银行外,绝大多数的国内商业银行仍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甚至是业务规模总量或市场份额最大化为经营理念,这与现代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理念要求相去甚远。
显然,经济资本理念的引入应该成为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经营理念从利润向价值转变、经营模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的最好工具,对促使其按照风险收益匹配原则合理规划自身风险资产的增长速度和规模,帮助其构建起价值最大化理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风险与收益是一对天生的共同体,商业银行在追求收益的同时永远无法摆脱风险的追随,形象地说,“追求利润”和“控制风险”可以看作商业银行赖以行进的双腿。可惜在对风险与收益的权衡当中,多数国内银行的天平都偏向了后者,它们更多地专注于业务扩张,而对风险的过度积累却视而不见,俨然失去了 “控制风险”这条腿,一条腿走路,显然是要摔跟头的,大和银行、巴林银行的前车之鉴就是最好的论据。
另外,在控制风险的手段上,多数银行缺失了风险与收益的平衡机制,导致“追求利润”与“控制风险”这两条腿步调失调,跌跌撞撞地前行,必然是举步维艰。
经济资本理念的引入无疑是一场革命,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的治理模式将由传统的业务驱动型转向风险驱动型,从而完成从粗放到集约的蜕变。
一言以蔽之,经济资本理念企图让商业银行用两条腿来走路,并且走出和谐统一的步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走得更稳、走得更快。
经济资本作用广泛
经济资本在风险治理中的作用
首先,由于经济资本注重风险的模型化和定量计算,以严密的模型为依托,使风险计量更为谨慎、周密,因此,经济资本提高风险治理的精密度。其次,经济资本直接反映保险公司或者集团的风险状况。它可以方便地进行分解、合并,清楚地显示各部门和各项业务的风险水平,增强风险防范的主动性;再次,经济资本作为一种虚拟资本,当它在数量上接近或超过可用资本时,说明它的风险水平接近或超过其实际承受能力,这时要么通过一些途径增加实际资本,要么控制其风险承担行为。最后,经济资本参与业务战略规划。在制定战略规划时,不仅要考虑业务的发展,而且还要考虑业务发展与所面临的风险变化之间的关系,提高业务发展规划制定的科学性,推动保险公司或集团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资本在产品治理中的作用
在产品治理时,通过经济资本风险衡量,使不同产品的风险有了可比性,再通过产品的内嵌价值分析或者利润分析,就可以改善有效业务部分的价值,优化业务组合,使保险公司向价值治理方向迈进。另外,运用经济资本还可以更加科学的对产品进行定价。
经济资本在绩效评估中的作用
经济资本是科学的业绩衡量的主要要素之一。无论是股东评价保险公司业绩,还是保险公司或集团内部的绩效考核,不仅要考虑经营收益本身,还要考虑这些成果是以何种风险为代价取得的。将这些风险转换为成本,再与所取得的收益比较,才能科学地衡量一种产品、一个单位、事业部的业绩表现,从而精确体现出为股东创造的价值。即,在经济资本分配的基础上,通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利润率指标对各部门和各项业务进行评价,既考察了其盈利能力,又充分考虑了该盈利能力背后承担的风险。
经济资本在资本治理中的作用
经济资本使资源优化配置。由于持有资本等同于抽走了业务发展资金,保险公司或集团必须精确计量风险和所需资本,以释放闲置资本,保证资本的最优配置,提高保险公司效益。经济资本治理体系可以根据对保险公司或集团内各业务部门的风险调整的绩效测量,在各部门间进行风险资本限额分配,并根据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评估对经济资本的分配进行动态调整,从而保证资源最优配置,提高盈利水平。
经济资本在对外风险披露中的作用
通过对外信息披露,经济资本为分析师、信用评级机构提供了更高的可行度。为投资者提供了决策分析的科学数据,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价值。
综上所述,经济资本是在综合了风险治理最新的研究成果,而发展起来的一整套风险治理体系。它最早起源于银行对风险的治理,并在银行内部得到广泛的运用,它的宗旨体现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内部模型法”的旨意。之后,由于金融混业的发展,经济资本的运用推广到保险业。现在,许多行业也开始利用经济资本的技术,描述、量化和治理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对保险公司或者保险集团而言,经济资本不仅能解决旧的偿付能力监管的问题,保证整个保险行业健康的发展;而且,保险公司或集团还可以运用经济资本,加强风险治理和资本治理,使资本分配更有效率,使绩效评估更加合理和完善,使得保险产品的定价更为科学、优化产品价值治理。
经济资本治理要求应采取的对策
作为一种新兴的资本风险治理工具,经济资本治理已经成为国际银行业公认的最先进最核心最有效的经营治理手段。对农行而言,不管是从适应外部监管的角度来说,还是从自身股份制改革、加快有效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推行经济资本治理都有重大意义和积极作用。《中国农业银行经济资本治理暂行办法》,这是农行治理理念和业务经营一次脱胎换骨的转变。基层行如何适应这一转变,如何在经济资本治理模式下去做好工作,去不断发展,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 一、积极学习经济资本治理的理念和知识。
经济资本治理是国际银行业先进的治理工具,是落实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加强商业银行内部资本治理和风险治理的重要治理手段。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巴塞尔协议逐渐为世界各国政府所接受并成为对商业银行的核心监管标准,以及商业银行风险度量方法的发展和成熟,欧洲和美国的大银行相继建立了经济资本治理体系。
从供给方面说,经济资本是银行为弥补风险应该保有的资本。从需求方面说,经济资本是银行业务风险产生的资本需求,通过对各项业务风险的计量来计算。根据巴塞尔资本协议,银行的业务风险包括三种,即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为了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定和安全,银行必须要有充足的资本抵御这些风险,这是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核心。从经济资本治理的角度,银行风险抵御能力是否充分的标志是实际有效监管资本是否等于或超过经济资本,因而,银行经济资本治理的核心就是建立资本制约机制,以资本约束风险资产的增长,从而控制经济资本的增长,有效控制银行的总体风险,使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保持协调平衡,确保资本充足率水平达到监管要求。对于基层行来说,员工学历层次低,就拿我行来说,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仅占30%,其中金融专业的只占20%,这20%的员工在过去学习时,只是对巴塞尔资本协议有了初步的了解,而大多数员工对上述经济资本治理的基本内涵十分生疏。所以,基层行当务之急是加强组织全员进行经济资本治理知识的学习,重点是《巴塞尔资本协议》、《暂行办法》和4月4日《中国城乡金融报》刊登的杨明生行长《实施经济资本治理,转变业务增长模式》的文章,通过学习,在全行上下引入资本约束理念,在观念上接受这种新兴的治理工具和方式,逐步适应资本约束机制。
- 二、在业务经营中,要清醒地熟悉实施经济资本治理的两项主要内容。
基层行在具体业务经营中,如何体现经济资本治理的内在要求?从《暂行办法》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控制经济资本增长和提高回报率是经济资本治理的两项主要内容。因此,基层行实行经济资本治理,就是要在业务经营中体现这两个方面的要求。
控制经济资本增长的方法有三个。一是限制资产增长,或者压缩资产规模。对于我行来说,按照严格的资本约束,应当压缩资产规模,重点是清收不良资产,通过限制资产规模来控制经济资本增长。二是调整资产结构,优化存量,减少存量资产的经济资本。简单来说,就是把现有资产中的高风险业务转化为低风险业务。比如说,收回一笔经济资本系数为8%的贷款,并用于发放一笔经济资本系数为4%的贷款,这样存量资产的经济资本减少了,结构也就优化了。三是合理配置经济资本增量,就是尽可能将经济资本配置到低风险业务上,也就是说将有限的经济资本配置到经济资本系数较低的业务上。这是经济资本治理的核心和根本。因为各项业务的风险不同,其经济资本需求也不同,显然在同等业务规模下,低风险业务资本需求就少。经济资本治理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提高经济资本回报率。经济资本回报率的计算公式为拨备后的经营利润与经济资本的比值。从公式上看,要提高经济资本回报率,一方面是增大分子,即增加拨备后经营利润;另一方面是减少分母,即减少经济资本。对于基层行来说,要增加拨备后的经营利润,主要方式有增加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等各种收入,减少各种费用支出,努力降低营运成本,并压缩不良贷款,减少模拟拨备。而要降低经济资本占用,就是要优化增量,大力发展低风险业务,并改善存量,降低现有资产中高风险业务比重,减少不良贷款,积极压缩固定资产等。从本质上说,经济资本治理的实质就是风险控制,是建立了风险约束和经济资本回报率约束两个机制。
- 三、扎扎实实做好存款、清收和中间业务,才能不断适应经济资本治理的要求。
农总行在坚持贯彻经济资本治理基本理念的前提下,根据实际设计了实施了路径和方法。经济资本治理体系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个是经济资本分配制度,其核心是约束分支机构的规模扩张和风险增加,引导发展低风险业务,确保发展质量。一个是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制度,其核心是强化约束机制,引导分支机构发展高回报率业务和中间业务。基层行在资金结构中资本占资金来源的比重很小,绝大部分资金来源靠存款,目前基层行的收益也主要靠上存利息。总行实施经济资本治理后,基层行应树立所经营的资本是有偿的理念,理智地使用经济资本,提高经济资本的利用效率,重点做好三项工作:
毫不松懈、不遗余力地做好清收盘活工作。目前,我行不良贷款余额大,现在仍有劣变的态势,清收十分困难。在清收上一是突出“六大重点”:即次级、可疑类贷款;2000年以来发放新形成的不良贷款;近两年来新反映的不良贷款;内部责任贷款和违规贷款;到逾期个人贷款;有偿债能力或清收潜力的不良贷款大户。二是综合运用依法清收、责任清收、以资抵债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强力清收。三是要搞好维权,有效防止和打击企业逃废债行为。
始终如一地抓好存款业务,不断增强竞争能力。
从我行存款地区市场份额看,2006年3月底,存量份额占26%,增长份额占10%,根据农行实行经济资本治理的思路“锁定存量,治理增量”这一要求,必须大力抓好存款。一是抓好营销,树立全员营销的指导思想,逐步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差别化、适应市场发展趋势的营销体系。二是在营销对象上,对公业务要锁定资金密集型客户,重点是煤炭、耐材、建材等重点项目和企业。三是在客户维护上,按照“客户到人、目标到人、责任到人、考核到人”的要求,明确维护责任,要定期走访客户,及时把握客户业务经营动态,及时了解客户金融需求,尽可能为客户提供便利。四是认真做好柜面规范化服务工作,实现无差距、无投诉、无缺陷的“三无”式信誉服务。
努力拓展中间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对经营效益的贡献度。
引入经济资本治理后,由于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不仅可以增加收入,而且不形成资产,不增加经济资本,所以对中间业务要加大考核力度,以此加快中间业务的发展。
- 四、强化全面风险意识,培养风险治理文化。
资本是银行抵御风险的缓冲器,对银行的风险控制和稳健经营有着非凡的重要意义。我认为,当前基层行风险治理面临着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风险治理内容由信用风险向市场、操作、法律多类型转变;二是风险治理对象由单笔贷款向企业整体风险转变,由单一行业向资产治理组合转变。所以,基层行要着手培育一种融合现代化商业银行经营思想、风险治理理念、风险治理行为、风险道德标准和风险治理环境为一体的风险治理文化。
健全风险治理制度。风险治理文化需要制度的支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风险治理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只有在业务发展的各个环节,以不同的风险控制措施对其实施全程监控,才能筑起一道可靠的“风险防火墙”。根据外部宏观经济和金融形势,结合自身发展状况,不断改进和完善信贷调查、审查、审批、出帐、贷后治理、保全等各个环节中的规章制度,才能保障银行业务持续稳健高效地发展。
严厉信贷纪律,强化制度执行力。要杜绝不良资产的产生,首先要严厉信贷纪律,强化制度执行力,做到“令行禁止、违规必究”,对“令不行、禁不止、违不纠、教不改”的行为及责任人,严惩不怠;对越权审批或变相超授权行为,不管是否造成损失,要一追到底,严厉查处;对造成不良资产者,要果断查办,决不手软,在银行上下营造一种“讲诚信、讲规则、讲秩序、令行禁止”的氛围。
改进风险治理考核体系。考核对经营具有非常重要和明显的引导作用,要加大资产质量考核的力度,真正体现“质量是立行之本”的经营理念,要建立一种对经营者 “既要看业绩、也要看规范治理”的评价体系,要注重利润,但还要看内控治理水平、风险防范能力、资产质量优劣,形成一种综合评价体系。要建立风险治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对优秀的风险治理人员,要使其收入水平有可观的提高,有更好的培养和发展机会。对漠视经营理念,行为随意的人员要进行相应的惩诫。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风险治理水平。风险治理理念、技术和经验,必须要让整个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去熟悉、去接受、去执行,这样才能真正保障资产质量的安全。基层行既要注重市场营销的培训,也要注重风险防范、风险识别方面的培训;既要注重平时的内控防范积累与交流;也要通过定期不定期的例会和通报,不断指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总之,基层行要适应经济资本治理的要求,逐步建立以资本金治理为核心的规模扩张自我约束机制,进一步提高自我防范和治理风险能力,不断增强竞争能力,把农行打造成为符合现代化商业银行的大银行。
经济资本约束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
国有商业银行 加强经济资本约束的现实意义
稳健经营、控制风险是商业银行发展的主旋律,是商业银行落实中心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国有商业银行必须高度关注资产风险的扩张,借鉴国际活跃银行先进做法,积极研究经济资本预算治理,切实把资产扩张和业务发展建立在经济资本约束基础之上,实现风险控制和经营效益的协调增长。
所谓经济资本,是商业银行为抵御非预期损失而应该拥有的资本。从国际活跃银行的运行情况来看,经济资本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指标,它覆盖的范围上至董事会、高级治理层的战略目标,下接业务前台的各项日常决策,横跨各条业务线和各职能部门的运作。应该说,实施经济资本预算治理体现了现代商业银行风险治理的核心思想,是商业银行强化资本刚性约束,控制风险资产扩张的有效途径。当前,商业银行实施经济资本预算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是实现国有商业银行与国际活跃银行风险治理做法并轨,逐步走向国际化大银行的前提和基础。经济资本预算治理是国际活跃银行的经营准则,也是它们实施风险治理的普遍做法。上个世纪90年代,花旗银行就开始探索建立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数理模型,步入了以经济资本来约束各类风险的新型增长模式。我们要想在世界金融舞台立稳脚跟并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借鉴国际活跃银行的先进做法,在风险治理理念、治理技术、治理手段方面逐渐并轨,不断提高自身风险抵御能力。
第二,实行经济资本预算治理,是国有商业银行贯彻执行新《巴塞尔协议》和《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治理办法》的需要。银行资本是抵御风险的基础。2003年末,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平均仅为4.61%,大大低于《巴塞尔协议》8%的最低资本要求,更是远低于国外同业12.25%的水平。要在未来两年的时间里解决这一重大棘手问题,既要积极以各种手段补充资本金,又要大力发展资本节约型业务。实行经济资本预算治理,在各级行建立资本有偿使用机制,能够强化资本对资产业务和资产风险扩张的硬约束,促使各级行大力拓展低风险、高收益的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不断提高自身资本积累能力。
第三,经济资本预算治理,是国有商业银行以资本约束自身经营行为,反抗资产风险的有效手段。受传统经营治理思想的影响,盲目追求发展速度、拼命扩大业务规模、不计成本抢夺市场份额,是国有银行粗放发展模式的主要表现。但与此同时,资本积累缓慢与资产高速增长形成强烈反差,缺乏资本支撑的业务风险急剧放大,不良资产急剧攀升,严重削弱了可持续发展能力。2003年来,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五级分类不良资产率仍在20%以上。利用经济资本预算治理,强化资本对风险资产增长的约束,把业务发展建立在坚实的资本基础之上,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建立健全风险治理长效机制。
努力强化经济资本约束 不断提高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 笔者以为,要提高经济资本预算治理的成效,就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重抓好落实:
切实转变经营思想,以科学的发展观改造传统的经营模式,实现质量、效益、速度、规模的和谐统一发展。 国有商业银行必须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积极提升经营理念,建立健全以经营效益和风险控制能力为主要激励约束目标的发展机制,实现由粗放型快速规模扩张模式向稳健、集约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
一方面,要树立全面风险治理理念。新《巴塞尔协议》的三大支柱,资本约束、监管约束和市场纪律,是围绕提高商业银行全面风险控制能力提出来的。银监会成立以后,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信息披露作了严格规定。自身发展的实际,外部监管的要求,都要求国有商业银行树立全面的风险治理理念,实行全面、全员和全过程的风险治理,完善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各种风险识别、计量和控制手段,建立起全面风险治理长效机制。
另一方面,要突出抓好经济资本约束。目前,由于客户违约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信用风险,仍然位居各类风险之首。就农业银行山东分行来看,2000—2003年,由于企业经营治理不善或者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等原因,发放贷款的不良率仍在1.8%左右。这也是各家银行都普遍存在的问题。根据新《巴塞尔协议》规定,信用风险主要由第一支柱,也就是资本约束来防范。所以,必须把强化资本约束作为当前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治理的重中之重来抓,本着“目标明确、态度果断、步骤稳妥、措施有力、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加快实施经济资本预算治理,努力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建立健全以经济资本预算治理为核心的资本约束机制,果断控制住资产风险的扩张。
首先,要积极构建经济资本预算治理架构,以经济资本调节资产业务规模和发展速度。目前,部分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系数只考虑到不同业务品种的风险权重,对区域、行业和客户资质差异缺乏统筹考虑。结合实际工作,笔者认为,应该充分考虑到业务品种、客户资质,以及客户所在行业、区域等各种因素,根据各种因素的风险权重,分别赋予不同经济资本系数,构建矩阵式的经济资本系数体系,以优化资源在重点业务品种、重点行业、重点客户和重点区域的配置。商业银行董事会和高级治理层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和资产结构调整目标,调节各类系数,进而调整各种风险资产业务的发展速度,以及相应资源在各行业、客户和区域之间的配置。
其次,要抓好配套措施的建设,努力提高经济资本预算治理成效。一是要建立科学的对分支机构的绩效评价机制。考核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考核模式,就有什么样的业务发展模式。应转变片面注重当期经营利润的考核模式,强调稳健经营和风险防范,关注可持续发展,重构考核体系,建立以经济资本回报为核心的考核机制。二是要抓好各项资产损失预备的充分计提。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是以预备金的充分计提为基础的。应该按照监管当局监管“四步曲”的要求,提高贷款分类的准确性,提足拨备,做实利润,稳步提高资本充足率。三是要加强风险衡量和资本配置手段的完善。新《巴塞尔协议》要求以计量的方法对各类风险进行准确评价。目前还缺乏计量模型和历史数据,因此,从现在开始就着手启动内部评级法工程,进行原始数据积累。同时,加快数据信息系统、风险预警系统建设,为风险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第三,要进一步加强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力度,从存量上压缩资产风险。
努力改善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状况,切实提高风险反抗能力。
一方面,要通过国家政策支持,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手段,建立健全外部资本补充机制。另一方面,要增强自身资本积累能力。通过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减少费用支出,增强自我积累能力,增加内源资本,充实核心资本。在努力发展低风险、高收益资产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中间业务的发展速度,努力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