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银行
巴林银行,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之一,于1762年由法兰西斯·巴林爵士所创立。
巴林银行标志如图。
巴林银行于1995年2月26日倒闭,其原因是一位名为尼克李森的交易员在衍生性金融商品的超额交易,投机失败,导致损失14亿美元。这是巴林第二次破产,头一次是于1890年,巴林在南美的投资随著阿根廷发生革命而被蒸发。
巴林在倒闭后,以1英镑的象征价格卖给荷兰的ING集团,并成为该集团成员之一。
破产过程
李森是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的经理。从1994年底开始,李森认为日本股市将上扬,未经批准就做风险很大的被称作“套汇”的衍生品金融商品交易,期望利用不同地区交易市场上的差价获利。在已购进价值70亿美元的日本日经股票指数期货后,李森又在日本债券和短期利率合同期货市场上作价值约200亿美元的空头交易。不辛的是,日经指数并未按照李森的想法走,在1995年1月就降到了18500点以下,在此点位下,每下降一点,就损失200万美元。李森又试图通过大量买进的方法促使日经指数上升,但都失败了。随着日经指数的进一步下跌,李森越亏越多,眼睁睁地看着10亿美元化为乌有,而且整个巴林银行的资本和储备金只有8.6亿美元。尽管英格兰银行采取了一系列的拯救措施,但都失败了。
事后分析
巴林银行之所以倒闭,是因为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让李森既直接从事交易又担任交易负责人,两种职能未能完全分开。而监督巴林银行的英格兰银行却没有发现这个致命的弱点,这是巴林银行倒闭的一个主要原因。
巴林银行的倒闭,还在于李森下注的不是一般的金融产品,而是金融衍生品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的特点在于可以用少量的保证金做大笔交易,若运用得当,可以获取高收益。运用不当,将损失惨重。金融衍生产品本身没有错,但参与其中必须有严格的授权和制度约束。李森参与金融衍生产品炒作,就是在未经授权和缺乏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的。据说,李森曾被英国银行界誉为“金融界”的骄子,是年轻有为的代表,但正是这些头脑灵活、锐气十足的年轻人为了取得超额的利润和奖金,变得贪婪无比,投身到金融衍生产品中去。事实证明,在银行经营中,人是重要的,但制度更重要。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说:“巴林银行事件表明国际金融界在过去25年中风险率大大提高,在25年前,一个业务所造成的损失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