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真以为真,常为真所惑。得假不知假,必为假所蔽。使用失真的信息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错误的结论危害极大。
会计信息的失真效应 失真效应一、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经营成果失真。有些企业和单位,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虚列收入、乱挤乱列成本费用、支出和财产损失不及时记账等手段,虚报利润或亏损。
资产计价失真。有些企业的资产账面价值不按有关制度进行计价,造成资产计价的伸缩性,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资产占有数。
会计核算资料失真。有的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人员;为达个人目的,将请客送礼、行贿、挥霍浪费等非法支出,采取打白条、伪造发票、收据等手段纳入合法支出项目中,给贪污腐化分子提供方便。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增大了国民经济运行中的“泡沫”成分和不确定因素,不能真实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实际情况,使国家不能正确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造成出台的各项经济政策有可能偏离经济运行的正确轨道,导致决策失误。
会计信息失真,掩盖了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不仅造成大量国家税收流失,还造成许多不良贷款,不利于金融风险的防范。
失真效应会计信息的失真,首先加剧了分配的不公,使分配进一步向个人倾斜,企业积累减少,发展后劲削弱。其次是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进行贪污、贿赂、挥霍公款等,实现经济犯罪。
会计信息失真,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利于企业自我评价和决策,有可能使企业破产、职工下岗,造成社会不稳定。
进出口的失真效应高速增长的外贸将令中国的顺差持续居高不下时,中国的顺差并非体现出的那么大,炒汇、企业骗取退税是导致中国外贸顺差“失真”的重要原因,“中国的顺差有很大一部分是假的。”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一个非正式的活动中曝出我国顺差的真相——高报出口骗出口退税、假进口炒人民币汇率。李德水日前刚刚与海关总署统计司相关负责人就中国贸易顺差问题沟通过,海关总署相关负责人表示,顺差虚假成分确实存在。此前,美国渣打银行分析师王志浩曾搜集大量资料后提出,2005年中国1019亿美元顺差中真实部分也就310亿美元。也就是说60%多都是假的。“确实有这个问题,但没有王志浩测算得那样高。”海关总署的负责人表示。海关总署下属权威调查部门的数据显示,2006年前8个月,我国有4.47亿美元的国货进口。既然是国货何需进口?对这个令人费解的现象,李德水解释道,许多企业在骗取大额出口退税,并且以此让大量外汇进来,炒人民币升值。“国货出口后在外面转一圈又进口回来,骗退税、假进口使我国的惠民政策难实施。”“解决增长过快的贸易顺差不在于汇率而是对这部分虚假外贸的管理。”李德水指出。他还透露,海关对这部分骗退税和假进口是能查出来的,解决顺差的一个重点工作是加强外贸的管理。此外,我国大量驻外工作人员都以美元发工资,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他们也可能将手中储蓄的美元都换成人民币,以期人民币升值后再兑换成美元并从中获益。在提到去年宏观经济运行时,他表示,到2006年,中国GDP已经连续4年保持超过10%的增长。据他判断,2006年不仅能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粮食丰收、煤电油运紧张缓解,在财政收入、工业企业增加值、城镇居民和农民可支配收入、消费品零售总额上都呈现稳定增长。此外,物价水平较低、就业较好。“2003年到2006年的4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最平稳、最好的一段时期。”他说。权威观点顺差问题不应归咎汇率“不能将外汇储备和顺差问题归咎于人民币汇率!”李德水20日在参加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友联谊会上指出。他认为,将外汇和顺差问题归咎于汇率的观点太过简单,我国从2005年7月开始汇改至今1年半以来,人民币适度升值,但贸易顺差增长并未缓解反而出现加速,2006年同比增长了74%。其中,中国对美国顺差是亚洲其他国家转移的叠加结果。北大经济学院院长刘伟近日也提出类似观点,他说,如果将贸易顺差的解决放在汇率上的话。要想实现平衡恐怕要让人民币一下子升值40%、甚至50%才有效,显然这是不现实的。李德水表示,我国生产的产品竞争力强,劳动力价格是欧美国家劳动力的2%-5%之间,并且有58.87%进出口贸易是由外商在华企业实现的。目前我国外贸顺差占外汇储备比重只有10%,占外汇增量的1/3。2006年的外贸顺差虽占外汇储备的49%,但据权威人士向记者透露,这个数字剔除了热钱因素后实际只占外汇储备增量的17.8%。此外,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向记者表示,近期缓解贸易不平衡,可放松外汇管制,释放外汇需求,放开企业跨国经营和海外投资的外汇限制,同时还可以让外商从我国银行和资本市场融资,并减缓国有企业境外上市步伐。相关新闻傅自应:贸易顺差短期难改“我国贸易顺差将长期存在,短期很难改变。”商务部部长助理傅自应20日出席中国进出口企业第五届年会时表示:“进口产品的国内替代是进口上不去的根本原因。”本报19日2版曾报道过《商务部副部长:强劲顺差将至本世纪中叶》的文章,此次傅自应的公开致词更印证了这一判断。傅自应指出,我国去年宏观经济运行良好,高增长、低通胀。贸易顺差扩大是全球化国际分工转移造成的,短期很难改变这个格局,将长期存在。他指出,由于大量外商在华设厂生产,我国原本通过进口才能实现的消费需求都在国内满足了,且价格低于国外。“进口产品的国内替代是进口上不去的根本原因。”他说。傅自应表示,商务部今年将采取综合性手段转变贸易增长方式。通过压出口、保出口实现,即高污染低附加值产品出口,支持高新技术和自有品牌出口。中国进出口银行行长助理梁骧业在会上表示,会加大对企业进口的金融支持。
环保投资的失真效应 失真效应最新研究认为,中国不应将大量投资放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上,工业污染防治投入仍是环保重点。1994至2005年间,我国环保投资年均增长20.31%,但污染治理投资需求方向、效果与统计投资数据之间存在较大的反差。各种各样虚化的环保投资项目鱼龙混杂,造成环保投资数据严重失真。中国环境规划院总工程师王金南昨天向《第一财经日报》介绍,他和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咨询部主任研究员吴舜泽刚刚完成了有关环保投资研究项目,研究发现,“无效”的环保投资造成了环保投资的“虚火”,掩盖了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不足的严峻现实,这也是主要污染物减排等环保目标指标没有实现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中国环境规划院的统计,近20多年来,我国的环保投资持续增加。但主要是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增长带动了整个环保投资的增长,涉及污染防治的资金投入不足。按照目前中国环保投资统计的口径,环保投资范围主要包括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3个方面。近年来,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较大,占总投资的60%左右。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包含城市排水、集中供热、燃气、园林绿化、市容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投资,其中大部分投资与环境污染治理关系不大。“十五”期间,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4888.1亿元,其中燃气工程建设投资、集中供热工程建设投资、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投资占环境基础设施投资总额的57.8%,占环保投资总额的33.7%。与此同时,据王金南介绍,工业污染防治资金投入不足成为制约环保投资指标完成与否、环保目标实现与否的关键。历次5年环保计划工业污染防治投资均没有实现预期目标。研究发现,我国每年用于污染治理的环保投资只占GDP的0.6%左右。即若以最直接相关的污水处理投资和垃圾处理投资作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口径,则2004年修正过后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际投资为227.46亿元,仅占原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统计投资的20%左右。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口径变化将使同期全国环保投资缩水50%左右。王金南和吴舜泽认为,剔除无效的环保投资后,以真实有效的环保投入来看,将会对我国环境保护的阶段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即我国真实环保投资并没有表面数据显示的那么乐观,总体上仍然处于新账不断阶段,并没有大规模偿还历史欠账;环保投资的有效性需要加以调控,不能将环境建设的绝大部分着力点放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上,工业污染防治投入仍然是我国环保的重要方面。 失真效应 素质教育与失真效应我国的传统教育有许多不足,但它的核心和主体部分应当是素质教育,若用全盘否定和非此即彼的思维来进行教育改革的话,肯定不符合我国的国情,肯定是要碰一鼻子灰的。用一句形象的比喻就是:素质教育不要“骑着毛驴找毛驴”。
1.许多素质教育元素存在于传统教育中.
我国传统学校教育固然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把传统教育统统归属于应试教育,带有认识上的片面性,对推进素质教育和实际工作是非常不利的。多年来,为了强调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有些人把话说过了头,动不动就把所有的责任都往传统的学校教育和考试制度上推。
2.素质教育既是原始的、也是现代的
失真效应“传统教育中的教育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这样说呢,黄光扬教授解释道:说它是原始的,那是因为自古以来的学校教育活动,充满着对素质教育的追求,只是在概念用词表达方面有所不同而已。自古以来,不论什么阶级,人们均把教育的目的放在教化人、引导人、培养人、发展人的基点上。特别是,教育学理论中所追求的教育以及所有教育学家所提倡的教育,在本体上就是指素质教育,哪一个教育学家或者哪一本教育学教科书不是把人的素质发展或潜能发展看成教育的最高境界和理想去追求。若说素质教育是现代的,那是因为现代学校教育在充满对科学精神追求的同时,也特别倾注于人文精神追求以及塑造个体的社会性品格;学校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加强调人的素质发展尤其是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激烈的考试竞争和升学竞争的社会背景下,当学校教育实际行动比较明显地偏离教育学理论所指明的正确教育轨道时,需要社会有识之士对学校教育当头棒喝,客观上也需要社会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给予强烈的舆论支持,甚至需要政府部门用必要的行政手段加以干预,同时也需要提出一些与时俱进的核心概念来加以表述而已。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学校的教育都离不开传授知识技能这个实在的、原始的、基本的需要。否认和离开这个原始的、基本的和朴素的教育价值需要,一切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追求和期望,都将成为空中楼阁、天上彩虹、水中捞月。
3.传授知识技能永远面临两个问题
对于传授知识技能问题,即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学校教育的有限性与知识的无限性。
第一是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该传授哪些知识技能才最合适?虽然知识技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但终有核心的、基本的、简约的和最有价值的内容,必须寻找一个相对简捷、相对合理、“以一当十”、可持续发展并最有利于建构新知识的知识技能框架。
第二是面对有限的个体生命和有限的学制,学生该如何学习和获取这些知识技能?黄光扬教授认为应该肯定班级授课制的积极作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应当以系统学习前人创造的知识经验为主,学会怎样获取知识,有选择地、适当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决不能把获取知识技能以及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主要筹码,押在研究性课程或活动课程身上。
4.对我国传统学校教育要有辩证法
“我认为对我国传统学校教育要有辩证法,要客观公正地分析我国传统学校教育的优缺点。不能把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学校教育主要归结为应试教育,虽然我国传统学校教育有一些致命的弱点和不足之处。数以千万计的专业人才以及那些出类拔萃的科学家,难道他们不是传统学校教育出来的?难道他们素质不行?我国传统学校教育常常是以沉重的课业负担、被动的学习过程、紧张的学习气氛、单调的教学方法、枯燥的学习内容、埋头苦读的方法、高强度的教学训练等一些非常低级的教育方法,去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素质。这样的教育方法,固然在许多方面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却以牺牲人的快乐、健康、全面发展为沉重的代价,并以压抑学生的个性心理、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为结局。就是说,在发展学生素质时,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生本人所付出的代价太昂贵。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其中包括最低层次的认知能力即记忆能力。素质教育反对满堂灌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但素质教育不应当拒绝记忆能力。“因为科学理论和无数成功的事例都表明,记忆能力是一切认知能力发展和提高的基础,更是被世界各民族历史文化所共同珍视的一种能力品质。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科学家,抑或是政界领袖,一旦拥有超常的记忆能力,都将会终身受益。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应用心理科学和脑科学研究的有益成果,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促进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其中也包括记忆能力的发展。”
失真效应5.许多素质教育元素也存在于考试评价中
每当人们在讨论素质教育时,都免不了提到升学率、考试评价改革尤其是高考改革等一些话题。不错,考试评价制度尤其是高考制度,对基础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搞好考试评价改革,这是毫无疑问的。其实,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考试评价改革历程我们都很清楚,尽管他们时不时会有一些新花样,但从整体上看,多年来也没有什么大的突破。“我觉得,人们对考试评价改革所赋予的期望太大,人们对传统的考试评价方法缺乏应有的辩证法。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重新认识素质教育和考试评价改革之间的关系。
“推进素质教育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是社会各种问题的综合体现,以为通过考试评价改革就可以把问题加以彻底解决的想法,未免太天真。不管怎么说,在没有什么比现有的考试更高明、更可行、更科学的办法时,严格的高考制度仍将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人们把应试教育现象的存在和推进素质教育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都归根于高考这个‘中国结’上,显然是不够公允和不够客观的“设想一下,如果把世界上最先进最合理的考试评价制度集中到我们中国来,恐怕素质教育也未必能够一帆风顺,况且至善至美的考试评价制度根本就不存在。21世纪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考试评价改革多少有点进入‘高原期’。考试毕竟是考试,它是千年文化的积淀和现代科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期待通过考试评价改革,能够奇迹般地解决我国素质教育所面临的各种问题,那是不大可能的,素质教育不能拒绝科学的量化评价
如何进行考试评价改革,虽然考试无法全面检测人的各种素质,但是通过中西合璧的现代考试技术,确实能够比较客观地检测到学习者在认知素质、心智技能、逻辑思维、学习能力、知识与技能掌握等方面的发展水平。长期从事高校招生工作或高校教学工作的人会强烈地感受到,对于高考平均分数相差悬殊的两批考生,他们的整体素质会有明显的差别。假如要想让高考第一批录取的学生和第三批录取的学生一起按照重点大学的教学要求来上课,对大多数低分的考生来讲是很困难的。考试结果虽然不能说明全部素质,但许多素质可以通过现代考试测量方法来判断。
对于这一思路,理由是量化评价方法从根本上讲,是现代工业技术革命和现代文明社会的产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它所追求的是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精确、明细、效率、秩序、标准化以及规范化等理念。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具有量的规定性和质的规定性两个方面,当事物在量方面的变化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引起事物在质方面的变化。无疑地,如果我们能够从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两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刻画的话,评价结果一定会更加客观、全面和完整。因此,素质教育不能拒绝科学的量化评价。可是,有些人在认识上有偏差,以为素质是不可量化的,以为采用量化评价是不合素质教育思想的。事实上,人的素质既有量的规定性,也有质的规定性。比如人的体能素质,国内外常用的方法就是通过测定人的引体向上、立定跳远、俯卧撑等运动项目来进行的。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人的一些素质目前已经可以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核心指标给予量化评定。
失真效应6.反对为了升学率采取急功近利的办法
与考试评价相关的是升学率问题。对社会追求升学率问题,要有国际视野,要讲一些辩证法。素质教育不能拒绝人们对高考升学率的追求,不能阻止人们自觉迈入高考竞争行列的趋同脚步。素质教育应当创设公平竞争的机制以及更加宽容、科学和内在的评价体系。唯有如此,才不会陷入作茧自缚的境地;唯有如此,才能摆脱逻辑和实践的混乱。只要是有事业心、责任感的学校领导或地区教育部门领导,都会重视升学率问题。由于我国优质教育资源仍然有限,对高考的激烈竞争已经悄悄转移并提前到初中甚至小学阶段。因此,评价学生、教师、学校和地区,不考虑升学率指标,可能吗?若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追求升学率对立起来,那素质教育就只能是空想主义。撇开升学率问题大谈素质教育,国内外都没有成功的先例。我们反对的是学校为了升学率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反对的是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不满意的是学校长期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方法水平上。“欧美国家,尽管目前的经济和教育都很发达,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水平进入高级阶段,但对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的入学竞争依然十分激烈。日本政府甚至还声称,宁可关掉100所大学,也要保持上大学有一定的竞争性,决不能让那些不通过努力、在学校浪荡几年的高中学生,轻而易举地上大学。日本政府还要求日本青年人应当能够经受高考的激烈竞争,并把过高考这一关看作是成年的重要标志。”这是黄光扬教授为人们提供的国际视野。
7.问题在于如何追求高考升学率
到底如何追求升学率,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是高中阶段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承担着不同的教育使命,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不同的重点。普通高中,尤其是达标的普通高中,集中了本地区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办学的主要任务是为高等学校输送素质良好的合格新生。既然如此,普通高中应当理直气壮地告诉天下人,自己追求高考升学率是合情合理的,是天经地义的教育职责。普通高中高考在即,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与义务教育阶段有所不同,工作侧重点和教学内容也要发生变化。具体点讲,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设各种应当开设的课程;按照教学规律和考试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复习计划;把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向45分钟的课堂教学要质量、要效果、要水平、要素质。随着高考临近,强化考试和应试的各种教学措施可以上场,形成浓厚和紧张的高考临战气氛。我们提倡按照教学规律、学习规律和考试规律来安排迎考阶段的各项教学活动,反对任何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方法。我们提倡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充满人文关怀的高中升学教育,反对不顾学生身心健康、用低级趣味和过分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简单教育方法片面追求升学率。从这个角度看,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和追求高考升学率,是可以统一起来的教育行为。从解决教育内部问题特别是“减负”开始
从何处入手实施素质教育,教育上的问题固然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然而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是永恒的话题,在我国,针对减负的呼吁和努力由来已久,但说实话收效甚微,甚至个别时期还越减越重,因此,‘减负’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并且首先应当从教育内部寻找突破,这是教育部门可行的办法。我们的教材,既难学又难教,向来是比较典型的,也是出了名的。与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中小学教科书向来难度偏大。实际上,有些知识和概念等到学生年龄稍大一点,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是放到低年级教材中,学生学起来特别困难,教师教学引导也感到效果不好,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比如,初中课程中有关概率和统计学的知识内容,偏多偏抽象,有些内容甚至比高校某些文科专业大学生学习的相关内容还要深刻和抽象。结果,初中学生对这些内容不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师也感到教学效果不好。可以说,由于教材“既难学又难教”的缘故,确确实实成为加重学生学习负担而且还容易被人忽视的重要原因。许多中小学教材、教辅以及各种考试练习册中,处处可以找到不符合考试命题科学要求的偏题难题怪题纰漏题,它们确实给学生带来了不良的教育和心理影响。遗憾的是,这个问题还没有被人们所关注。偏题难题怪题纰漏题会不断干扰学生正常的学习计划,不断浪费学生的学习精力,不断消磨和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或考试时间,不断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不断地制造假信息使教师对学生做出失真的判断。所有这些,最终导致了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绊脚石。
8.教师随意拔高教学要求比比皆是
“中国教师确实令人敬佩,特别有敬业和奉献精神。在责任感和事业心的驱动下,许多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超越教科书规定,拔高教学要求。尤其是毕业班教师,只怕自己教的学生吃不饱,只怕自己教的学生学不好,只怕自己教的学生考不好。于是,他们都倾向于提高学习难度、扩充学习内容、增加新题型训练、布置更多更难的作业练习等,还推介甚至要求学生购买一些书名特别引人的课外参考书,诸如‘考卷精粹’、‘顶尖冲刺’、‘能力强化’、‘名校名师’、‘素质训练’、‘考前必读’以及‘最后几题考什么’之类的学习参考书。”研究中考高考命题的专业人士可能会知道,就整体来讲,“文革”前的中考高考题目,普遍比“文革”后的题目容易些,“文革”后的中考高考命题随着教育发展和升学率提高,不但没有下降,有的时候还越来越难,特别是中考命题。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中考制度也做了相应的变革。原先期望会降低中考命题难度,但实际上,与过去相比不见得试题更容易做。有些地方的中考试题好像是奥赛题,简直是选拔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大作家和科学天才的架势,这种命题导向不仅会助长“题海战术”、形成恶性循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基础教育的使命和素质教育的初衷。考试命题和教学工作都能严格统一到教材规定的内容范围和教学要求之中的话,我们的学生和任课教师都不至于那么累。在招生过程中,命题难了分数自然压低,可以选拔;同样,命题容易了分数自然抬高,照样可以选拔。从中考学生升学结构以及教育测量原理来看,命题容易些根本不影响选拔的区分度问题。既然都可以选拔,为什么要把题目弄得那么难。课堂教学“夹生饭”现象令人痛心。
失真效应目前许多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还不很令广大学生和家长感到满意。比如,教师追求课堂教学进度和学习难度,没有关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把重心放在例题或习题的讲解上,而不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教师把思路和精力放在题海战术上,而不是放在学习方法、理解技能、举一反三以及触类旁通等方面;还有,一些教师缺乏基本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机智,对着教材内容照本宣科或平铺直叙,几乎成为百分之百的教科书主义者;更有甚者,有些教师故意在课堂教学上留有一手,让学生吃‘夹生饭’,暗地里则另有它谋。所有这些,都可能造成学生学习始终处在一知半解的状态,始终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特别是,学生每天面对各科教师所布置的大量家庭作业,完成作业都来不及,哪有时间进一步看书和理解,碰到难题要么放弃,要么浪费时间瞎做一番,结果是学生睡眠的时间越来越少,学习问题越积越多,学习兴趣越来越低,学习效率越来越低,学习信心越来越低,学习焦虑越变越大,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实施素质教育,要继承传统教育中优秀的东西,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教育的问题,要不断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千万不要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因为,我们今天教育改革想抛弃的一些东西,正是我们的国际竞争对手视之为珍宝和求之不得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