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的方法
在通常情况下,从追求寿命周期成本最低的立场出发,
首先是确定寿命周期成本的各要素,把各要素的成本降低到普通水平;
其次是将设置费和维持费两者进行权衡,以便确定研究的侧重点从而使总费用更为经济;
第三,再从寿命周期成本和系统效率的关系这个角度进行研究。
此外,由于寿命周期成本是在长时期内发生的,对费用发生的时间顺序必须加以掌握。
常用的寿命周期成本评价方法有费用效率法、固定效率法和固定费用法、权衡分析法等。
1、费用效率法
费用效率是指系统效率与寿命周期成本的比值。其计算式如下:
费用效率=系统效率/寿命周期费用=系统效率/设置费+维持费
系统效率
系统效率是投入寿命周期成本后所取得的效果或者说明任务完成到什么程度的指标。如以寿命周期成本为输入,则系统效率为输出。通常,系统的输出为经济效益、价值、效率等。
寿命周期成本
寿命周期成本为设置费和维持费的合计额,也就是系统在寿命周期内的总费用。
对于寿命周期成本的估算,必须尽可能地在系统开发的初期进行。
估算寿命周期成本时,可先粗分为设置费和维持费。至于如何进一步分别对设置费和维持费进行估算,则要根据估算时所处的阶段,以及设计内容的明确程度来决定。
费用估算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
l)费用模型估算法。费用模型是指汇总各项实际资料后用某种统计方法分析求得的数学模型,它是针对所需计算的费用,运用对其起作用的要因经简化归纳而成的数学表达式。
2)参数估算法。这种方法在研制设计阶段运用。该方法将系统分解为各个子系统和组成部分,运用过去的资料制定出物理的、性能的、费用的适当参数逐个分别进行估算,将结果累计起来便可求出总估算额。所用的参数有时间、重量、性能、费用等。
3)类比估算法。这种方法在开发研究的初期阶段运用。通常在费用模型法和参数估算法不能采用时才采用,但实际上它是应用得最广泛的方法。
4)费用项目分别估算法。
在系统效率se和寿命周期成本lcc之间进行权衡时,可以采用以下的有效手段:
l)通过增加设置费使系统的能力增大。
2)通过增加设置费使产品精度提高,从而有可能提高产品的售价。
3)通过增加设置费提高材料的周转速度,使生产成本降低。
4)通过增加设置费,使产品的使用性能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可使售价和销售量得以提高。
2、固定效率法和固定费用法
所谓固定费用法,是将费用值固定下来,然后选出能得到最佳效率的方案。反之,固定效率法是将效率值固定下来,然后选取能达到这个效率而费用最低的方案。
3、权衡分析法
权衡分析是对性质完全相反的两个要素作适当的处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总体的经济性。寿命周期成本评价法的重要特点是进行有效的权衡分析。通过有效的权衡分析,可使系统的任务能较好地完成,既保证了系统的性能,又可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有效地利用。
在寿命周期成本评价中,权衡分析的对象包括以下五种情况:
①设置费与维持费的权衡分析;
②设置费中各项费用之间的权衡分析;
③维持费中各项费用之间的权衡分析;
④系统效率和寿命周期成本的权衡分析;
⑤从开发到系统设置完成这段时间与设置费的权衡分析。
设置费与维持费的权衡分析。为了提高费用效率,该机加工产品生产线还可以采用以下各种有效的手段:
l)改善原设计材质,使维修频度降低。
2)支出适当的后勤支援费,改善作业环境,减少维修作业。
3)制定防震、防尘、冷却等对策,提高可靠性。
4)进行维修性设计。
5)置备备用的配套件、部件和整机,设置迂回的工艺路线,使可维修性得以提高。
6)进行节省劳力的设计,使操作人员的费用减少。
7)进行节能设计,节省运行所需的动力费用。
8)进行防止操作和维修失误的设计。
1)进行充分的研制,使制造费降低。
2)将预知维修系统装人机内,减少备件的购置量。
3)购买专利的使用权,从而减少设计、试制、制造、试验费用。
4)采用整体结构,减少安装费。
1) 采用计划预修,减少停机损失。
2)对操作人员进行充分培训,由于操作人员能自己进行维修,可减少维修人员的劳务费。
3)反复地完成具有相同功能的行为,其产生效果的体现形式便是缩短时间,减少用料,最终表现为费用减少。
系统效率与寿命周期费用之间的权衡。在系统效率se和寿命周期成本lcc之间进行权衡时,可以采用以下的有效手段:
l)通过增加设置费使系统的能力增大。
2)通过增加设置费使产品精度提高,从而有可能提高产品的售价。
3)通过增加设置费提高材料的周转速度,使生产成本降低。
4)通过增加设置费,使产品的使用性能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可使售价和销售量得以提高。
寿命周期成本评价分析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明确对象的任务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在于了解评价生产的基本情况,比如业主的目的或意图、业主的资金能力,明确业主对于产品的功能要求,特征、进度、成本、质量等总体要求等。
2、资料收集
资料的搜集方法。
资料的种类和内容。
资料的种类与内容会随着系统的类型和资料的利用目的不同而不同。
在评价寿命周期成本时通常需要的资料有:
①市场分析资料;
②用户的使用资料;
③设计资料;
④可靠性、维修性资料;
⑤制造、安装、试运行资料;
⑥后勤支援资料;
⑦费用计算用资料;
⑧价值分析和降低费用的资料;
⑨系统的计划和进度管理关系的资料。
资料的分析和利用。
收集到的资料应进行分析、归类,建立费用数据库,以便有效地加以利用。
资料可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l)开发新的系统。
2)修改现有系统的设计,修订维修方式,估计补充部件的产量等。
3)合理估算寿命周期成本。
3、方案创造
4、明确系统的评价要素及其定量化方法
寿命周期成本评价最终要根据系统的效率和费用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
5、方案评价
方案评价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评价方案的“粗筛选”。
对经过“粗筛选” 剩下的方案进行有效度和费用的详细估算。
用固定费用法和固定效率法进行试评。
从效率和费用两个方面对系统进行详细的比较、研究,选出最佳方案。
l)如果系统的效率和费用两个方面都是最优的,当然应选取该方案。
2)如果系统的效率相同,费用也没有大的差别,则需要通过分析定性因素来择优选用。
3)如果不存在各方面都是优秀的方案,则在最终决定哪个方案最佳时,应以与系统预期功能关系大的因素为依据。
6、编制评价报告
寿命周期成本评价的最终结果是提出的评价报告书。
影响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的主要因素是:消费者的情况、竞争中的优势、信息系统信息质量。
1、消费者的情况
消费者情况指对消费者的评价:成为某种产品消费者的时间长短、客户企业及其生产线所处的发展阶段,他们的产品所处寿命周期的阶段。它包括企业关注消费者特定的及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并把这些需求反映在产品设计中。组织对消费者需求所作出的反应能促进新产品的发展。企业是否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可从消费者随后的购买行为看出。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允许组织系统检测现有产品的性能及为了更好迎合消费者对产品期望所做的变化。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揭示了低的取得成本但较高的操作成本、维护成本、环境或处置成本的产品,对消费者来说,远远比不上那些虽有较高的取得成本但后期成本较低的产品。
公司调整产品以迎合消费者很可能会使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它允许公司考虑产品的设计、特色、功能和其他相关因素及交易成本,这些要求产品和消费者对产品的期望和需求及交易量的变化保持一致。为了有能力迎合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使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能提醒组织考虑生产哪种产品及他们所制造且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在整个产品寿命周期中的成本分布情况。
2、竞争中的优势
有人把竞争中的优势定叉为企业在产品市场上超越竞争对手的有利条件。竞争中的优势包含这些方面:产品单位制造成本、物流配送成本、改变生产批量的灵活性、存货从原料到发货的周期等。大量文献用到“竞争中的优势”这一说法。竞争中的优势要求公司在制造中进行成本控制以达到产品价格上的优势。公司能及时配送产品也常被认为是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研究表明产品的及时控制对产品能否在竞争中保持不败至关重要。
3、信息系统信息质量
信息系统信息质量指可靠性、相关性、正确性、精确性和信息系统信息的完整性。这些特性的含义很明确。例如,可靠性是指这些信息能够被依靠;相关性是指这些信息对决策者很重要;正确性是指意味着没有错误的信息,等等。信息对很多组织的进程尤其重要,对有效的决策制定也至关重要,其对企业在竞争中获得成功也越来越重要。信息相关性的价值部分是基于它对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相关决策过程中的贡献。当公司里的决策变得越来越复杂精密时,组织就会越来越依靠信息。
文献中和信息有关的观点常常和信息系统联系在一起。尽管信息系统有助于组织控制和决策制定,企业指出他们需要把注意力从系统转向所产生的信息本身。企业逐渐把信息当作一项核心资产,把信息管理当作首要考虑的事而不是信息系统本身。企业依靠信息系统为组织提供高质量的信息,这样就会很重视信息系统信息质量。
信息系统信息质量影响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在企业中的运用。较高的信息质量是组织提高生产力和组织绩效的基础 由于信息质量能促进决策过程的有效化,因此信息系统较高的信息质量会促进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的发生。国外有人强调管理会计应该以寿命周期分析的形式使可获得的相关信息满足不同的组织需求。更多的成本信息及适时可靠的计算机辅助信息,总的来说有助于提高寿命周期分析的有效性。信息质量的提高增加了决蓑系统的有用性。很明显信息系统的质量特征有助于此目的的实现。
产品的功能在决策及设计阶段就基本确定,其寿命周期成本受影响最大的阶段也在决策及设计阶段。因此,决策及设计阶段也就成为产品成本可能节约和潜力最大的阶段,是产品成本控制的重点阶段。为此,做好决策及设计阶段的寿命周期成本评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更重要的是,寿命周期成本评价的实际应用还会给人们带来观念上的变化:
建立系统效率的观念。
建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观念。
建立能量效率的观念。
树立“追求系统经济性” 的基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