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义的环境成本是指企业内部环境成本,广义的环境成本还包括外部环境成本。研究环境成本管理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建立规范、科学的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框架,并将其纳入到企业成本管理系统之中。环境成本信息的分析和应用是指人们借助企业的环境成本数据,结合企业的环境负荷指标,及早发现企业所存在的环境问题,预测在环保方面进行努力所需付出的代价,为管理层在企业环境保护关键领域的决策提供支持。如何控制企业环境成本是环境成本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环境成本控制方法分为事前规划法和事后处理法两种。目前我国企业普遍采用的事后处理法,已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因此应采用综合考虑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把未来可能发生的环境支出进行分配并进入产品成本预算系统提出各项可行的生产方案的事前规划法。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内容 环境成本管理是在传统成本管理的基础上,把环境成本纳入企业经营成本的范围,从而对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成本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预测、决策、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从组织管理角度看是一系列的预测、决策、控制、核算和分析的过程,同时从生产、技术、经营的角度看,它又是一种成本形成全过程的管理:
1.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内容。
企业环境成本目标。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以最优的环境成本取得最佳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企业既不能盲目地为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企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及破坏的“外部成本”,不对企业环境污染及环境破坏所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成本”进行合理估计确认和计量,虚减企业成本虚增经济利益;同时笔者认为,也不能硬性地规定企业增加环境成本的投入,在实践中反而影响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效果。企业环境成本的管理目标不是简单地增加与减少的问题,而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不同的企业在总体目标基础上,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具体环境成本管理目标。
企业环境成本预测。环境成本预测是建立环境成本对象和环境成本动因之间的适当关系,用以准确预测环境成本的过程。环境成本预测既是环境成本管理工作的起点,也是环境成本事前控制成败的关键。实践证明,合理有效的环境成本决策方案和先进可行的环境成本计划都必须建立在科学严密的环境成本预测基础之上。通过对不同决策方案中环境成本水平的预测与比较,可以从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角度,为企业选择最优环境成本决策和制定先进可行的环境成本计划提供依据。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涉及有关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所实施的一种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约束化管理行为和政策实施。它以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目标为前提,以环境成本预测为依据,采用适合的模式与政策,控制环境成本形成的全过程。
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环境成本信息。它对企业环境成本的发生过程进行反映,描述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发生的坏境负荷及治理数据信息,并按成本核算原则确认和计量环境成本费用,衡量评价环境成本投入所带来的环境效果与经济效益,编制出环境成本报告书对外公布。接受外部环境评价,为内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企业环境成本监测预警。企业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对环境成本进行监测和控制,建立环境成本监测预警系统。运用企业在环境成本控制和环境成本核算中积累的环境成本数据和信息,摸索环境成本的变化规律,预测企业环境成本变化的趋势,当企业环境成本达到临界值时,提供预警。
企业环境成本的评价与应用。企业环境成本评价是依据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方面的相互关系,借助两者之间的动态变化,比较得出评价结论。分析出影响环境成本变动的因素,制定或修改新的环境成本控制方案。同时,将企业环境成本信息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中,参与企业战略决策。
2.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框架结构间关系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框架是个有机整体,其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目标统驭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框架。企业环境成本预测是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起点,预测指导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与核算。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需要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反映与监督,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为控制提供相关的成本信息。通过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和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对环境成本进行监测,若遇预警,调节控制与核算,以避免风险。管理效果通过企业环境成本评价来评析,并为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应用提供借鉴。如在评价与应用中发现问题,反馈至目标确定部分,如此反复,从而达到优化企业环境成本的目的。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微观实现途径,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框架的构建是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基础和关键,该框架必定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日益得到丰富与完善。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意义 环境成本管理和控制对企业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有助于企业管理当局做出正确决策
环境成本是企业管理当局做出正确决策时必须要考虑的相关成本的一部分,与其他成本一样,是流经企业的物质的价值表现。环境成本的投入与企业收益具有密切的关系,为达到环境保护标准而投入的环境成本将对企业的利润产生一定的冲击。因此,对环境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与控制,将会为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进行协调和科学决策以及合理规划生产方案提供有力的支持。
有助于企业进行环境绩效考核与评价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以及环保法规的强化,企业在环保方面的费用支出越来越大,能否充分发挥环境成本的效率,使得一定的环保支出尽可能多地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越来越引起企业的关注。通过对环境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与控制,可以实现环境成本与环保效果的最佳配比,从而有助于分析和评价环保工作业绩,满足环境绩效考核与评价的需要。
有助于企业降低环境风险
世界各国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使得环境风险成为企业风险管理工作中必须要考虑的内容。科学合理的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可以反映企业履行环境责任、预防和治理自身所产生环境污染的资源投入与绩效信息,从而保证企业不受或者少受来自环境风险的威胁,为企业正常有序地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
有助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忽视社会利益。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化,要求企业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科学合理的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一方面,使得企业站在自身的角度上考虑环境问题,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增强市场竞争力,
从而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资源环境的有效利用与保护,必将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的方法及其发展 从成本发生的时间角度看,通用的成本管理方法不外乎两种,事前与事后管理。西方国家的企业对环境成本的管理正在由事后处理法转向事前规划法。
事后处理法。
事后处理法就是企业在污染发生后设法予以清除,把发生的支出确认为环境成本。比如企业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交由废水处理厂处理,该方法发生名目繁多的各项支出,诸如:排污费用、记录成本、储存成本等均计入环境成本。
事前规划法。
事前规划法是指综合考虑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把未来可能的环境支出进行分配并进入产品成本预算系统,提出各项可行的生产方案。然后对各项可能的方案进行价值评估,从未来现金流出的比较中筛选出支出最少的方案来实行,以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该方法力求达到环境控制成本和环境故障成本的均衡。绿色生产方案就是事前规划法的深化运用,企业可以以生产过程无污染为目标规划出生产方案,并建立相应的支出收益预算。绿色生产的目的是完全消除环境故障成本,即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对外排污达到非常低的绿色标准,从而使企业自觉履行环保责任的程度达到最大。该生产模式不仅免去了未来一切的环境支出,更可以获得绿色生产带来的长期收益。执行绿色生产方案的代价是近期的巨大投资,因而需要事前严密地规划整个生产方案,否则会由于未来收支的不确定性而失败。事前规划法体现了西方环境成本管理的发展趋势,与传统的事后处理法相比,两者在诸多方面存在明显区别:
首先,两者的管理理念不同。采用事后处理法的企业对环境污染的预防意识不足,尽管环境控制成本较低,但对环境故障成本却无法控制,可能导致环境支出额巨大。而事前规划法则对环境污染采取了积极预防的态度,早期自行支出环境控制成本并控制未来的故障成本,取二者之和即环境成本较小者的方案,充分考虑了两种环境成本的内在联系。
其次,两者的管理过程不同。事后规划法无需对原有的生产工艺流程作改动,因而对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影响不大。事前规划法却对生产工艺流程进行优化设计,这要求企业有获取环境信息的能力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进行信息合作。
最后,两者的管理效果不同。事后处理法作为传统的环境成本管理方式,着眼于对现行生产过程发生的环境支出进行控制,然而在生产工艺流程既定的情况下环境成本降低的空间不大,控制效果也不明显。事前规划法却有所不同,它在一个综合了各方面信息的规划指引下,环境成本被纳入生产工艺流程的设计过程,环境支出的可选性和可控性大大提高,再融入绿色成本战略思想,环境成本管理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问题及建议
一、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的问题
传统的成本构成与计量具有局限性
成本作为一个价值范畴,其经济实质可以概括为: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耗费的资金的总和。在我国,成本的开支范围是由国家通过有关法规制度来加以界定的,与理论上的成本概念具有一定的差别。我国传统会计所依赖的成本概念,属于狭义范畴,即成本中只包含直接消耗的生产要素,而对企业耗损的资源和环境费用则没有考虑在内。实际操作中,企业对环境成本的计量也很简单,一般只考虑显性的如环境污染罚款等支出,在实际发生时直接计入期间费用或营业外支出,或在金额较大时作为待摊费用处理,而忽视了隐性的环境成本支出,不符合因果配比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虚增了企业利润,间接地鼓励了企业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为代价谋取当前的经济利益。
成本信息缺乏决策相关性
信息的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应该具有对决策有影响或对预期产生结果有用的特征。由于上述传统的成本构成与计量的局限性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不能够提供环境成本信息,或者提供的环境成本信息过于笼统、概括,不能为与环境有关的经济决策提供明确、充分的信息,使得管理层在进行决策时,缺乏对环境成本与效益的全面考虑,从而造成误导,做出方案取舍的错误决策。
侧重末端治理,忽视全过程控制
目前,我国进行环境成本管理的企业数目较少,并且多采用事后处理法,进行末端治理。所谓的事后处理,就是在与环境有关的不利事项发生之后,企业设法予以补救的方法,属于“亡羊补牢”的被动做法。这种方法,由于基本不影响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操作简单等特点而得到企业的青睐。但是,事后处理忽视了对环境污染的预防和事中的控制,只侧重于全过程的末端,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淹没了环境预防成本的作用,其结果是导致环境故障成本的失控,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灾难。
缺乏环境成本控制标准
成本控制的主要过程是先确定成本目标,再制定成本标准;然后将实际发生的费用与标准进行比较,计算出节约或超支,揭示成本差异;最后根据需要采取纠正措施。环境成本控制是在环境成本形成过程中,对形成成本的诸因素进行规划和限制,其目的是把有关环境的诸项消耗控制在预定的范围内。在这个过程中,成本标准的制定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没有科学的成本标准,成本控制的后续工作将无法开展。我国企业一般将环境成本与其他成本混在一起进行控制,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制定单独的环境成本控制标准,导致企业的环境成本长期处于失控状态,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了很不利的影响。
二、完善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的设想
制定环境会计准则,明确环境成本构成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38项企业会计准则对于企业若干业务领域的会计处理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却没有关于环境会计的专门准则,其他准则中也少有涉及,只是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中对于企业的矿区废弃处置义务作了一点说明。
随着环境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把环境会计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对环境成本进行专门的核算与控制,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制定环境会计准则,明确环境成本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内容及程序,将有助于弥补环保法规的不足,使企业明确自身的环境责任,自觉地保护环境,通过充分、明确的环境信息的披露,帮助管理层更好地做出决策,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制定适宜的环境成本控制标准
成本控制中控制标准的制定是实施成本管理与控制的重要内容,它对于完成被控指标,调动各责任单位的积极性,减少经济活动偏差的发生从而最终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都是至关重要的。
参照传统成本控制标准的制定,遵循先进性、合理性、可考核性、简易性等原则,环境成本控制标准的制定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以本企业历史最好水平的环境成本作为标准。这种方法适用于已经经营多年,各项环境成本资料比较齐备的企业。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由于参照的是本企业历史最好水平,所以制定出来的标准比较合理,责任部门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运用这种方法,需要根据企业未来期间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剔除不可比因素。
2.以本行业其他企业先进环境成本控制指标作为标准。在生产条件、产品等外部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可以参考本行业中的先进水平作为本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指标,但是不能完全照搬,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
3.实际过程分析法。就是运用全面预算中零基预算的原理,通过对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的调查分析,从而确定企业完成某项任务或者在某段时间之内为实现一定的目标应该发生的环境成本,以此作为环境成本控制的标准。这种方法将环境成本的产生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密切联系起来,较好地遵循了因果配比原则,相对来讲更具科学性,但是过程比较复杂,涉及的人员比较多。
企业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宜的方法制定环境成本控制标准,为更好地进行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做好准备。
选择恰当的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方法
目前,我国进行环境成本管理的企业主要采用事后处理,即所谓的末端治理,这种做法的主要缺陷在于起不到对环境成本的预先了解和控制,不能未雨绸缪。实践证明,企业环境成本的发生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从开始的产品设计到最后产品的报废回收,都有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活动也应该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从事前的规划、事中的监控到事后的处理,进行全过程的管理与控制。
从具体的方法来看,目前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作业成本法和全生命周期成本法。
1.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把企业消耗的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然后把收集的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的核算方法,其核心理论是:生产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资源的消耗产生成本。将这一理论应用于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中,通过设置作业,针对每一作业寻找成本动因,进行环境成本分析,以作业为中心进行环境成本的确认、归集和分配,能够准确地定位引起环境成本发生的事项,按照因果关系进行环境成本分配,从而比较准确地将环境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克服了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在成本分配方面的主观武断性。
2.全生命周期成本法
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是指产品形成至消亡所经历的从企划、研发、生产到客户使用、报废处理这个循环的总成本,而全生命周期成本法就是通过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进行细致的成本分析,最终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
全生命周期成本法应用到环境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就是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强调对于环境影响的预防;在产品的生产阶段,通过使用环保型材料,进行清洁生产,努力降低环境负荷;在产品的使用和报废阶段,同资源的回收、再生和无害化处理,实现对资源的循环利用。这种方法由于把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可能的环境成本都加以考虑,克服了传统成本管理模式下只考虑生产过程的缺陷,使得产品的成本信息更加准确完整,对于环境成本的核算和披露也更加可靠。
相比较而言,作业成本法侧重于对已确认的环境成本的计量和分配,而全生命周期成本法主要侧重于对环境成本的全程管理,可以考虑这两种方法的结合使用。
在全球推行可持续发展的大形势下,在世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资源日益耗竭的背景下,对环境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将会成为未来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可以通过科学的环境成本预测与决策,制定符合自身生产经营特点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标准,选择恰当的方法,对环境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在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田志莹.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