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计划经济定义
2. "计划经济"一词的来源
3. 计划经济产生的渊源与发展
4. 计划经济的特点
5. 计划经济的优势
6. 计划经济的弊端
7. 计划经济的争议
计划经济定义
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与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解决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的是政府,所谓的三个经济问题是指: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而其中大部份的资源是由政府所拥有的,并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资源的,不受市场影响。其余的三种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体系、传统经济体系和混合经济体系。
"计划经济"一词的来源
“计划经济”这个概念出自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伊里奇先生在1906年写的《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中说道:
“只要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无力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实行巨大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制度,同时把所有的土地、工厂、工具的所有权转交给工人阶级,才能消灭一切剥削。”
这话说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表达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第二层意思表达了一个辉煌的梦想。
在残酷的现实中,帝国主义演绎成为超帝国主义,制定规则,避免战争,开始解决绝对贫困问题。 但世界上一部分人为了实现那个辉煌的梦想,先后破裂了第三第四国际,有了争夺利益的各类战事,如布达佩斯、布拉格、仰光等,曾经演义过的异国坦克进驻,以及科索沃与阿族之争,等等;也有了上百万上千万人的流血,如斯大林的肃反,波尔布特的清洗,等等。
列宁曾经自诩:俄罗斯人是世界上最富首创精神的民族。这话说得极是。
俄罗斯人,由彼得大帝开始,率先推行了西方化的政治制度,那时,贵族与宫廷官员们纷纷学习法国话,上行下效,从未有人说是崇洋媚外什么的。叶卡捷琳娜时代,又有了农奴解放运动,这是一个国家自行解决国内矛盾的伟大举措。随后,俄国有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尝试,二月政府的成立,脆弱而又纯洁。接下来,列宁领导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苏维埃国家,实行了人类历史上从未实行过的计划经济制度。最后,又是这个俄罗斯民族,自行解体了这个国家,在惊心动魄的“休克疗法”中,埋葬了计划经济制度,完成了向自由民主的伟大过渡。
计划经济,是人类梦想中的产物。实现梦想,需要首创精神。
计划经济产生的渊源与发展
计划经济的起源是与对市场经济的批判开始。 一般来说,最早出现计划经济构想的是李斯特对于亚当.史密斯的《国富论》的批判,当时是作为政府干预经济行为的第一次理论阐述,之后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更是系统的阐述了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必要性和对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受其影响德国诞生了经济学的历史学派,大力宣扬政府控制经济行为,同时以这种思想主导德国的经济发展,实现了德国的发展飞跃,也形成了马克思口中的“国家资本主义”,这种靠政府干预执行计划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本质上就是一种计划经济。之后由于一战德国战败,政府失去了对国际经济关系有效的控制能力,历史学派走向消亡,但是之后德国经济依旧保留很强的政府干预特色,纳粹上台以后,重拾了历史学派的做法,恢复了德国经济。所以德国的混合经济实际上是脱胎于计划经济。
苏联出现以后,计划经济的理论发展得到了提高,苏联经济学家普列布拉津斯基写了《新经济》,系统完善的树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干预经济的模式。 之后苏联为了自己的霸权,以经互会为媒介通过计划经济方式控制他国经济,与美国推行市场经济通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控制他国经济类似。
而日本于20世纪40年代学习苏联经济制度,制定了40体制,之后在50年代,日本实行了50体制的计划经济模式,完成了经济腾飞。80年代后日本开始针对其计划经济的特点进行改革,但是收效甚微并未因改革经济获益。随着苏联的解体,经互会解散,彻底实行计划经济国家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崩溃,计划经济影响跌入历史最低。
计划经济的特点
在计划经济下,三个经济问题都是由政府或是财团决定的。所谓的三个经济问题是指: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国家大部份资源由政府或是财团拥有,并且由政府指令的形式来分配资源,不受市场影响。举例政府认为国家需要苹果,在计划经济下,被政府选中的个人集体都要按政府指示进行种植苹果的工作,但事实上实际生产的产品可能不满足或超过了实际需求。
计划经济里面不但国家经营的产业是由政府控制,连私人企业也要受政府指示运作。私人企业决定生产什么,由政府作主;私人企业以什么方法生产,由政府决定;生产出来的东西又如何分配,也是政府决定。国家操控著私人市场的供应,由价格以至销售渠道,都是政府或是垄断组织决定。
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最属性之一的,因此计划经济又常被解释与共产主义相通。但是马克思著作中并没有关于计划经济的内容,提倡和实践计划经济是在列宁时期。 最典型的计划经济例子数以苏联。而现存的例子则是朝鲜、古巴和缅甸、日本等。
计划经济的优势
经济稳定计划经济可确保所有资源都能持续运用,不会受到经济周期的波动所影响。由是者停产以至失业问题都不会发生,而通货膨胀问题不会存在,而长期性的基建投资,更不会受市场因素而停止。
事先设计一件事情或一个景象,在自由放任下,可能会不受人为控制地产生不可预知的问题。但计划经济里因事情都总是由政府计划,预先设计好,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有机会避免。举例一个城市,交通网络如由政府指示建造,连个人私家车拥有数目都是由政府规定,可减少如塞车等交通问题。对于国家发展的长远规划最优。经济学说中的发展经济学正是脱胎于计划经济的实践。
倾斜优先,发展快速实行计划经济或是国家资本主义的国家,都有一个特点,都是后发的落后国家:例如苏联,建立之初,百业凋零,在欧洲文明程度和工业化程度都是倒数,而是实行计划经济以后,40年代成为超级大国。德国在第二帝国时期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一跃成为一流的工业化国家。日本自40年代至战后,实行长期的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多次被美国训斥为“搞社会主义” 亦成为了经济和工业大国。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以后,截止80年代初,30年不到的时间,建立全面和完善的工业和教育体系,实现大规模群体脱盲,实现初步国家工业化。
计划基本上都是把有限的经济资源不计收益的倾斜于某方面的发展。比如教育、交通、重工业、医疗等等,使其短时期内实现飞跃。如日本战后,实行对钢铁行业和重化工业的倾斜生产,同时压缩消费品生产,通过牺牲消费,使日本钢铁和加工等行业领域短时期内飞速提高,最终成为经济大国;中国50-70年代实行计划经济,仅水利建设的工程量是有记载3000年历史总和的一倍多,利用的就是用于其他市场需求的经济资源。成昆铁路的修建造价是全国总人口的半年口粮,并且没有直接的利润收益,但是却带动了整个西南地区经济发展,这些都是计划经济倾斜发展的优势。
高福利计划经济往往伴随着高福利,例如教育、医疗、交通、养老的免费制度。凡是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其公共福利水平都是较高的,但具体福利需要依赖政府实现计划经济成功程度。
计划经济的弊端
资源无法微观有效分配微观资源无法有效分配,是计划经济里最受批评的要点。因为国家所有资源都由政府或是财团决定,私人不掌握生产资料,于是乎国家可以罔顾私人的实际需要而进行经济计划。如当国家要求全国广种苹果时,事实可以是民众对苹果的需求不大。如是者多种出来的苹果在微观层面就会形成浪费。因为私人不得反对政府或是财团的决策,如果民众对芒果的需求高涨,但政府可以不按民众的喜好,而拒绝种植芒果。因而芒果在这个计划经济国家,就变成短缺。短缺通常会引发黑市的产生,而黑市则会对国家的计划经济造成极大地危害。另外,国家可以无视人民的需求和喜好而硬性要求他们的生产目标,违背了孙子兵法的“令民与上同意者。”会造成抵触,民众消极懈怠,造成生产效率低下。
不能改善微观效率计划经济下的微观效率通常是低落的,主因是国家或是财团往往不强调私人参与,而是由政府或财团一个全权话事。即是说,计划经济下会缺少私人竞争。缺少私人竞争,会造成产品质量降低,这也意味着生产者不能在生产方式不变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效率,甚至价格也不能通过竞争而有所调整。比如日本,大型财团形成卡特尔,垄断国内市场价格,大型企业内部依旧采用大锅饭,年功序列模式,缺乏微观竞争效率。但是从宏观角度,国家很容易通过计划经济发展规模经济,使得发展效率大为提高,苏联短时期内成为超级大国,中国政治上被誉为“第三极”,日本战后致力经济发展成为经济超级大国,所以计划经济的出现给批评者的产生了严重的自我矛盾。就是微观的低效率无法延伸到成为宏观的低效率,宏观效率极高。
扼杀个人自由计划经济下经济问题都是由政府决定,不考虑少数阶层的诉求,个人的消极自由就自然被牺牲。又因计划经济下政府掌管国家一切经济活动,政府权力自然过大,容易实现明显的阶级专政。共产国家都是实行计划经济,但都几乎无一幸免地,在政治上诉求不通的群体都是归结其为极权主义,实际上是对其他违背发展目标的群体实行压制,如苏联、古巴、朝鲜就是日本也是一样。
计划经济的争议
贪污 计划经济下政府权力极大,缺乏民主监督的滥权相当普遍,官员上下其手大获其利自是理所当然,逐渐形成特权阶层。又因管制多且严,难免会驱使私人以贿赂方式获得所需物品。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引入市场经济机制以后,民众连买一鸡蛋都要靠“走后门”而获得的。*总体而言计划经济时期贪污程度很低?,凡是经历过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两种模式生活的人回忆,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贪污腐败的程度远低于市场经济时期,比如前东欧国家、苏联以及中国等,在中国只有个别学者撰文认为实行计划经济时腐败比实行市场经济更严重,但是民众并不认同这种说法?,相当多的老人怀恋计划经济的清廉。 理想情况下,如果政府能接受各级监督,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普通官僚很难实现渔利,因为其很多行为都被依照计划进行,往往容易被检察到。 环境 与市场经济进行比较,计划经济通常被认为更具有环境保护优势,因为市场经济中的个体都追求自己的效益最大化,而不考虑社会的整体效益。环境容易被只顾发展自身的经济参与者们忽视,从而造成负外部性的产生。而计划经济则会在国家政府或财团等计划人的全面调控下,最大限度的避免此类问题。 但是,这也并非一定。比起环境污染,政府或财团等计划人也极有可能会更注重生产效益的增加。甚至拿环境来换发展。如巴西,早期中国等。 前苏联计划经济时代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于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解决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的是政府,所谓的三个经济问题是指: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而其中大部份的资源是由政府所拥有的,并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资源的,不受市场影响。其余的三种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体系、传统经济体系和混合经济体系。计划经济被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这种观点的逻辑推理是。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客观上要求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i,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属于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
来源“计划经济”体制这个概念出自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伊里奇先生在1906年写的《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中说道:“只要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无力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实行巨大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制度,同时把所有的土地、工厂、工具的所有权转交给工人阶级,才能消灭一切剥削。”
这话说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表达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第二层意思表达了一个辉煌的梦想。在残酷的现实中,帝国主义演绎成为超帝国主义,制定规则,避免战争,开始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但世界上一部分人为了实现那个辉煌的梦想,先后破裂了第三第四国际,有了争夺利益的各类战事,如布达佩斯、布拉格、仰光等,曾经演义过的异国坦克进驻,以及科索沃与阿族之争,等等;也有了上百万上千万人的流血,如斯大林的肃反,波尔布特的清洗,等等。
列宁曾经自诩:俄罗斯人是世界上最富首创精神的民族。这话说得极是。俄罗斯人,由彼得大帝开始,率先推行了西方化的政治制度,那时,贵族与宫廷官员们纷纷学习法国话,上行下效,从未有人说是崇洋媚外什么的。叶卡捷琳娜时代,又有了农奴解放运动,这是一个国家自行解决国内矛盾的伟大举措。随后,俄国有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尝试,二月政府的成立,脆弱而又纯洁。接下来,列宁领导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苏维埃国家,实行了人类历史上从未实行过的计划经济制度。最后,又是这个俄罗斯民族,自行解体了这个国家,在惊心动魄的“休克疗法”中,埋葬了计划经济制度,完成了向自由民主的伟大过渡。计划经济,是人类梦想中的产物。实现梦想,需要首创精神。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18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成果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马克思所阐述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具有以下特征:在经济结构方面实行纯粹单一的全社会所有制;商品经济将消亡,一切劳动产品将成为社会统一分配的对象;经济运行形式方面由一个社会中心用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来配置社会资源,组织整个社会的生产、分配和消费。
科学社会主义首先在俄罗斯得到了运用。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接着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苏联。苏联经济体制采用了高度的全民所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长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依靠高能耗、高原材料消耗、高人力投入、粗放型发展,在苏联建国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在二战中依靠军事工业取得了胜利。从此,马列主义被奉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宝典。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同样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夺取了政权。建国后,我国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解是完完全全的空白,基本上是全盘照搬苏联模式。在抗美援朝和国民经济初步恢复后,毛泽东提出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即“社会主义工业化”、“改造农业”、“改造手工业”、“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到1957年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基本建立起了公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的100%计划经济体制。
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的左倾思想逐渐占了上风,并先后发动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国经济陷入彻底的混乱与倒退,但从本质上说,仍是一种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发,邓小平和陈云在1979年首次提到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不矛盾的概念。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现奋斗目标的关键之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自此,“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深入人心,国家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调节。
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前提,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由社会主义国家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特别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通过指令性和指导性计划来进行管理和调节的国民经济。它不仅是一种管理国民经济的方法和体制,而且是一种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产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科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的。在《资本论》中,K.马克思在谈到未来社会中劳动时间的作用时指出:“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列宁明确提出和使用“计划经济”这一概念。1922年,列宁说:“资本主义必不可免地要为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这种制度将实行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相结合的产物。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对国民经济进行计划管理和由社会有意识的调节比例关系。社会主义公有制把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各地区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联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使一切生产和经济活动都服从于一个共同的目的,即满足全体人民的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需要。这就使国民经济按照计划发展成为可能。
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资本家私人手中,整个国民经济被分裂为无数利益对立的独立企业或集团,资本主义企业生产和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所以不可能按一个总的大计划来发展国民经济。在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和经济危机更加频繁的情况下,也制定了形形色色的经济发展“计划”,实行所谓“计划调节”。事实上它们的“计划”对于资本家的私人企业,不可能具有有效的约束力,它只不过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手段。它们的“计划调节”虽然也收到某些效果,但不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的生产无政府状态,更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优越性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计划经济的优越性表现在:①能够使整个国民经济的各个环节,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基本上保持平衡,实现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②能够在整个国民经济的范围内,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取得最大限度的宏观经济效益,避免重大的损失和浪费。③能够根据一定时期内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和战略重点,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搞重点建设,克服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④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抓紧发展科技、文教事业,促进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组织科技攻关,加速科学技术的进步,引进和推广国外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并大力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以及其他各方面的人才,从而在有效地实现生产力各要素的合理组织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⑤能够适应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根据各个地区的资源情况和其他条件,逐步实现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发挥各个地区的经济优势,逐步缩小乃至消除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状态。⑥能够在执行过程中,通过反馈信息,及时掌握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向,及时发现矛盾和进行调整,避免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⑦可以同商品经济结合起来,形成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全社会的规模上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既能保证国民经济的统一性,又能使它富有生机和活力。但是,要把这些优越性,从可能变为现实,必须把计划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并要有一个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包括合理的计划管理体制。
计划经济意味着人们基于对客观经济规律的认识,自觉地有意识地对社会生产和流通进行指导与调节。这表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已经处于主动地位,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社会已经开始从必然的王国向自由的王国迈进。计划经济的优越性的实现,将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以较高的速度稳定地、持续地、健康地发展,从而不断地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
计划管理与综合平衡 计划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综合平衡,就是根据社会主义各种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政治经济任务,实行全面的、合理的安排,建立起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的比例关系,保证国民经济能够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为了使整个国民经济达到综合平衡,首先需要安排好一些关系全局的基本比例关系:如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它可以具体化为农业、轻工业与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积累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工业内部的比例关系和农业内部的比例关系;能源、交通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比例关系;生产与基本建设之间的比例关系;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等等。
由于上述比例关系都要通过财力、物力、人力体现出来,因而搞好综合平衡必须落实到搞好财政、信贷和物资平衡上,还要搞好外汇平衡和劳动力平衡等。因为国民经济处在不断发展之中,所以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新的不平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客观条件的变化,有时也是由于主观措施的失误。计划经济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对国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运动中的不平衡作出灵活反应,及时进行有效的处理,主动地调整比例关系,克服已经出现的不平衡,建立新的平衡。
实行科学的计划管理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就要求订计划时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既要考虑到需要,又要考虑到可能,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计划指标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应当留有余地。在处理速度同比例的关系时,要在按比例中求速度。在处理速度同效益的关系时,要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求速度。
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 实行计划经济并不要求把一切经济活动都纳入国家计划。想把成千上万种产品和一切经济活动都纳入计划,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列宁说:“现在对我们来说,完整的、无所不包的、真正的计划=‘官僚主义的空想’。不要追求这种空想”。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除计划调节外,还要利用市场调节,即由价值规律自发地去进行调节,作为计划调节的必要补充。这两种调节是互相结合的。计划调节是基本的、主要的,但也要遵守和利用价值规律;在市场调节中,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控制和计划指导下进行,这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情况是不同的。
计划管理体制 按照企业和产品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中国在计划管理上采取不同的形式。一部分产品实行指令性计划,即必须严格遵守国家计划进行生产和流通。这一部分不大,并将逐步缩小范围。另一部分产品实行指导性计划,即运用价格、税收、信贷、利息等经济杠杆引导生产和流通纳入国家计划轨道的部分。这一部分的范围要适当扩大。其余产品则由市场自发进行调节。这主要是一部分农副产品、日用小商品和服务修理行业的劳务活动等,以及国营企业超额完成计划的那部分产品,这一部分的范围也要适当扩大。前两部分属于计划调节的范围,后一部分则属于市场调节的范围,不论哪一部分,都要利用价值规律。总的要求是大的方面管住,小的方面放开,使整个国民经济既能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又能充满活力。这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计划管理体制,它是在总结中国的社会主义计划管理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1、所有的人都有工作。
2、不象市场经济那样严重消耗自然资源的,是一种环保经济。
3、贫富差距不象市场经济那样严重,身份等级差别也较小
虽然计划经济尚未摸索出形成价格的最佳机制,但随着计算机技术(如MIS,ERP,网络投票)等的发展,计划经济很可能得以成功运行,迄今人类在这方面的实践不仅不不足以否定其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相反为其更好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计划经济是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由国家按照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统一计划来管理国民经济的社会经济制度。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实行计划经济,必须从国民经济实际情况和自然资源特点出发,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发展比例关系,合理地分布生产力,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搞好生产与需要之间的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以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我国从1990年初期开始,就逐步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
获得成功的条件1、要有全面、准确、快速和及时的信息收集、加工和传达系统。
2、劳动者和管理人员要有劳动和工作的积极性。
3、生产经营者要有决策权。
4、不允许无偿侵占他人的劳动成果
实行公有制就要强制地剥夺一切人的生产资料;实行计划经济,就要求人们有高度的纪律性和螺丝钉精神,服从分配按计划完成工作;基本人群要终其一生在一个单位工作和生活,以便于安排工作计划和生活物资的供应计划。生产单位和科研单位要按照五年计划所规定的项目进行生产和科学研究,必须按计划使用资金。在前后两个五年计划中间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发现和新发明,要在制订下一个五年计划时考虑是否纳入计划安排资金。
适应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国家,必须是中央高度集权的、有庞大官僚机构来制定和执行经济计划、有强大的武装力量来镇压一切反抗言行的国家。这样的政治体制与人类追求自由和人权的本性相矛盾,就要求人们长期进行思想改造,要求人们做党的‘驯服工具’,‘一生交给党安排’。这样就使人们长期生活在极端压抑之中;国家机构越庞大,关系越复杂,办事效率越低。关系人民的事情经年累月得不到解决。这样就使人们生活在层层累积的不满之中。生活在压抑和不满中的人们的积极性是可想而知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官吏必然是选拔的,因此结党营私贪污腐败越演越烈在所难免。权力的高度集中极易产生刚愎自用、昏庸无道、为所欲为、乱杀无辜的独裁者。这些都在这些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了。
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经济体制.主要区别有:一是经济运行的机制不同,计划经济是无所不包的国家计划,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即价格供求竞争利率等。二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不同。前者主要是行政手段,后者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三是调节经济的方式不同,前者是国家直接调控企业,后者是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四是所有制结构不同。前者的所有制结构单一,后者所有制结构多元。五是利益分配不同,前着平均主义严重,后者注重效率。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
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这我是支持的。但是对于人类历史上已经产生过的计划经济,进行一下研究仍然是很有必要的。我以为,现在的经济学家一提到计划经济,说的就很不对,不是当年计划经济的那个样子,没有把当年计划经济的真实的运行图象给描述出来,这是无助于进行研究的。这是中国文科学术界研究的恶习,就是如果一件事情已经被定义成“坏”的,则怎么攻击怎么造谣污蔑怎么丑化都是对头的。而理工科的思维,则是不去管它的“好”与“坏”,只是研究一个系统结构的运行机制是怎样的。比如说吧,现在的一些上层的经济学家,甚至能够在中央电视台就这样污蔑计划经济,说计划经济是连你一天抽几根烟都安排好了的。但这明明不符合事实。比如说,我当兵的时候就有津贴费,那津贴费买什么,是我可以自作主张的。当时班里的战士主要是将津贴用在抽烟上了,而我则不抽烟,到现在也不会抽烟。而抽烟的人也有抽得凶的和抽得不太凶的人,在这方面,当年的计划经济并没有去设计每一个人每天要抽多少烟的。
当然,这些经济学家可能认为,反正现在搞的是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反正是被否定了的,既然否定了,那么怎么污蔑丑化都是正确的。而我认为,一个严格的搞学术的人,是不应当如此的。事实的真相是怎样就是怎样。比如一个人如果只杀了一个人,那么就实在地描述他只杀了一个人,没有必要将他污蔑为杀了一百个人。“这有什么区别吗?反正他是要被判死刑的”,搞文科的人就这样天真地睁大了眼睛这样问。当然有区别,区别就在于了解事实真相如何,建立严谨的学术作风。如果是实事求是地指出了计划经济的弊病所在,则也就更增强了对市场经济的信心。否则的话,人家看到你在造谣污蔑,反而会导致怀疑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就是一个“申请-批准”的机制,也就是说,下面的人申请,上面的人汇总,汇总之后安排计划,将各款项下拨。
比如我当年在军队是雷达修理工,雷达的部件坏了,比如磁控管坏了,这是很贵的东西,因此从仓库里领,因此就要申请,就要领导批准,一个领料单有三个人签字后,就从仓库里领到新的磁控管给雷达装上。在这个过程中,事先是没有办法计划磁控管是什么时候坏的。而仓库里发现磁控管的库存少了,就向上级打报告,要一笔经费,去厂家把磁控管买回来。而厂家也向上级打报告,要经费生产磁控管。和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是更加灵活的,是“投资-回报”的机制。即投资者发现什么东西有市场,就自行决定投资生产,生产后的产品投放市场,获得利润。打一个比方。假设一个地区缺少澡堂,如果按计划经济的办法,就是那个地区的头儿注意到了这一点,或者群众向头儿反映了洗澡难的情况,因此头儿就向上级打报告,说要申请多少多少钱建一个新澡堂,获得上级批准后,就实施施工。
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在于,那个头儿是个官僚,注意不到这一点怎么办?如果这样,那个地区的洗澡难就总也解决不了。那么,头儿也要洗澡,如果头儿的洗澡是在专门的特殊的澡堂,他就有可能关注不到群众洗不上澡的问题。苏联就是这样的毛病,那些当官的都属于特权阶层之后,当然就不关心下层人物有什么需求了。而毛泽东的解决办法就是干部要和群众打成一片,要和群众的生活基本一样,没有专门的干部使用的澡堂,如果这样,当官的自然洗澡也难,他也无权专门解决自己洗澡的问题不解决群众洗澡的问题。不过这里有一个“等不及”的问题,即当官的生活要和群众的同步地上升,当官的受不了,等不及,因为经济的发展年增也就是百分之几,而人家好容易当上了一个官,总是想要享受一些特殊的生活。而市场经济解决这个问题就简单得多,某投资者注意到办澡堂能够挣钱,于是就自行投资办了澡堂,这完全是他的自作主张,不需要向上级申请。
市场经济有许多事情都是无须向上级申请的,比如饭店打算炒什么菜,工厂打算开发什么产品,都是自作主张的,根据市场的行情进行生产的,因此就灵活得多。但是一个大公司的内部,“申请-批准”的机制也还是存在的,所有的下层的申请,最终需要上层的投资者或者投资者集团所研究和批准。讲到这里,市场经济的好处已经很明显了,而计划经济的弊端也很清楚了。但是,还没有研究完。下面我要讲讲计划经济的“好处”和市场经济的“危险”了。市场经济的潜在危险,就是经济危机,就是市场的突然性的崩溃。而计划经济则不会有这个问题,计划经济能够做到“永远发展”。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也还是来打一个比方。就说住房这件事情。我们知道人的住房可是一件大事情,花的钱也很多。许多人留学到美国,也要花很大的力气,通过按揭来分期付款地买房。可以说人这一辈子如果有房子住,那是很幸福的事情。
那么,如果按市场经济的办法来,则仍然是“投资-回报”机制,即投资者注意到了房地产的行情,因此投资盖房,然后出售给消费者。而行情则是根据有多少人有钱购买房子而确定的。但是,完全有可能是这样,就是所有人都是需要房子的,缺少的只是买房子的钱,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一方面社会上的穷人缺钱根本就没有房子住,而另一方面则是房地产的行情不好,大量的房子卖不出去,形成经济危机。而如果按计划经济的办法来,则是“申请-批准”机制,即领导注意到了群众没有房子,就向上级打报告申请建设房子,上级批准后,款项拨下来,房子就建成,群众就入住。但计划经济是这样,上级批准的,通常总是比下级申请的要少。比如下级申请每个人四十平米的住房,而上级只批准二十平米的住房。这在原理上也很简单,就是生产能力不够,物质并不能够都用在住房上,而要统筹安排,其它方面也要用钱。
从这个例子我们已经可以看出,计划经济是“永远短缺”的经济,即永远是什么东西都不够的。就说现在,如果想象中把中国现在的社会改成计划经济的社会,那么下级给所有人民每人申请一百平米的现代化住宅?那建筑公司忙死也干不完。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计划经济是永远有活干,因此工人永远不失业,物质也永远短缺。就算生产力的发展真的到了每个人有一百平米的现代化住房,可是下一步每个人要申请五百平米的住房呢?建筑公司不还是要忙死吗?
另一方面,我以为计划经济在未来的时代,有可能发挥作用的是,未来的时代有可能有超长远的投资。超长远的投资是市场经济不可能通过反馈来实现的。比如说,制定一个跨度达三百年的工程,从远处的一个星球引来大量能量,有任何资本家会想到干这样的事情吗?当然不可能,除非他能够活一千岁,如果他只能活一百岁,就不会对三百年以后才可能开始挣钱的工程感兴趣。
其实,现在也有超长远的投资,比如说航天工程,一开始是根本不挣钱的,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挣钱,这也没有办法用市场经济来进行调节。还有就是公共投资,比如说建立一个地球的空气净化工程,使得地球上的空气都很干净,但这么一来所有人不论穷富都能够享受得到,这也没有办法通过市场调节,使富人吸好空气穷人吸差空气。再谈上面的“申请-批准”程序中的官僚主义弊端问题,即负责申请的官员和负责批准的官员们偷懒的问题。我以为有可能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来解决问题。已经存在过的计划经济,是没有计算机应用的计划经济,因此全靠人脑计算,是忙不过来的。而计算机是没有什么官僚主义的问题,每个人要想获得住房,服装,食物,等等任何物质,在网络上直接申请即可,计算机程序编制好了就不会偷懒,按即定的程序进行汇总和统筹安排,发出生产指令。
也就是说,我以为遥远的未来的计划经济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及网络进行全面的实现和管理。即那个时候是没有官僚的,计算机完全取代了官僚,因此没有特权阶层。在社会上的所有人,都能够向计算机发出自己需要什么物质什么服务的申请,计算机按即定程序通过统筹安排来应对申请,或者批准,或者拒绝,或者部分批准。而代价就是,计算机向每个人发出“劳动”的指令,任何人的上班,也是按计算机的指令来进行,而计算机根据你的劳动效果,来决定你对于自己的生活上的申请批准到什么程序,即“按劳分配”。那么,人类受计算机控制是不是很可怕?其实也不会可怕,计算机的程序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还是人类的产物,人脑的延伸,有什么可怕的呢?
上面的设计中要每个人服从计算机的指令,这专制的味道过大。那么修改成这样,就是每个人可以从计算机中“寻找”劳动指令,以挣取自己的“分数”,这样一来劳动就成了网络游戏。比如说其中有一个选项是到大西北的山区去工作两年,但是获得的分值则是在普通大城市花上十年也搞不到的,则也还是有人会去。这种“分值”不是由交换获得的,而是由计算机根据总的系统工程的计划来设定的。
也就是说,未来的人类社会是一个“游戏社会”,劳动就是游戏,通过游戏挣取分值,但是提出的申请和分值有关,却不是特别紧密的关系,一个人就是没有分值或者负值,也是可以提出申请的,一般的生活用品计算机都是可以满足的。人类的游戏天性一旦被开发,则劳动就真的成了“生活第一需要”了,就如现在的一些上网迷们不玩游戏就活不成一样。劳动一旦成了游戏,你就不必担心人会不会偷懒了。见过玩游戏的人偷懒吗?打起麻将来几天几夜都可以不睡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