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危机是一种信仰危机,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缺乏判别事物的能力、对事物本质分辨不清,从而以迷信作为解释的现象。
简介金融市场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观点,人的需求是一种金字塔的结构,它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层次,而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最基本的两个层次。如果人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就有可能会采取一种愤怒的态度和攻击的行为对待他人。
人的心理结构可以被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部分。人们在正常的逻辑思维模式之下能够表现得相当地理性和冷静,就在于人们的认知和意志的活动在意识活动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能够对自我所处的环境进行综合性地分析和判断。而一旦人们丧失了理性,即人们的情感活动占据了上风,就会导致人们的逻辑思维混乱。
当人们的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得不到正常满足的时候,往往也会产生一种“有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在主宰着自我”的迷信想法。
显而易见,迷信思想的传播正是人们面临如此的突发事件时惯常处事模式无法运用情况下的一种应急策略。
迷信是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惯性看法。从科学分析来看,迷信存在的原因在于未知,未知是迷信的组成部分。迷信科幻不同,科幻对未知分析想象形成幻想迷信对未知想象思想镜像。
地震 地震谣传在举国为汶川大地震哀悼的时候,一些不和谐的迷信言论却像病毒一样在网络上悄悄蔓延,例如:8比13更邪恶;2008年的五行之灾;福娃灾难学等。历来如此,迷信之种种,非止一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根源。
成因
迷信是人们出于自我防卫,从心理上对灾害导致的压力进行转移的结果。
迷信思想是人们在灾害面前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的自然反应。
迷信是人们在灾难面前惯常处事模式失灵情况下的应急策略。
迷信是在突发事件时人们丧失理智的一种后果。
特点和危害
大灾之后,社会上往往会很容易出现迷信思想的泛滥。比如说,5.12地震的发生,就有人直观地串联2008年的中国南方大雪、胶济火车事故等,于是抛出了“逢8逢9”、“逢子逢丑”之类的灾难迷信言说,毫无根据地断定2008年是灾年。然而,迷信思想一旦产生,要想消除它就相当的困难,这是由迷信思想本身的一些特点决定的。
迷信思想的堕性作用。
迷信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一种社会意识,同时迷信思想也是人们对无法解释的现象的一种思维模式。一种社会意识和思维模式一旦确立,就很难消除,比如说中国人大多将喜鹊当成一种吉祥的象征物,人们看到喜鹊就会立即地联想到有可能会有什么喜事会降临到自己身上。而这种观念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变迁过程,至今仍然被人们广为接受。
迷信思想的普遍性。
迷信思想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普遍性。即“大部分的迷信不是个人造成的,是社会传播的结果”。5.12地震涉及面是非常广的,包括生命直接受到威胁的人、身体或心理受到创伤的人以及救援者和目击者,也涉及到接触传媒信息的公众等。因而,迷信的传播者和潜在的传播者范围是相当广的。
迷信思想对个人和社会影响的深刻性。
迷信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灾害过后有可能会通过一些非正常的渠道深入到人们的内心深处,内化成人们辨别事物、看待问题的一种思维模式,这种内化的结果从深度方面加重了对其清除的难度。
金融危机 迷信自由市场理念 推动金融危机爆发2008年金融危机的最大精神产品是破除迷信。它破除了美国模式代表人类未来走向的迷信,破除了美元本位货币体系难以撼动的迷信,破除了金融创新的迷信,破除了投资银行和他们所建立的评估体系的迷信,破除了新自由主义思潮的迷信,破除了形形色色金融模型和创新理论的迷信,破除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迷信,破除了对金融大腕、经济大师、对冲高手、金融专家的迷信。
在关于全球金融危机的报道、分析和评论中,有一股愈来愈强烈、愈来愈一致的声音,那就是: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正是盎格鲁-萨克逊的经济哲学和历史观念造就了华尔街的极度贪婪和疯狂投机,它让全世界人民共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是华尔街金融海啸最深层次的根源。
那种弥漫全世界的思潮或迷信究竟是什么呢?简言之,它是一种“新蒙昧主义”,也就是一种“美国什么都好”、“代表了人类历史和进步方向”、“全世界都要学习美国,依照美国模式来改造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的思潮。
破除
一是不要对美元有太大的迷信;
二是不要对银行衍生品迷信;
三是不要过分迷信金融管理的工具;
四是不要迷信西方的风险管理理念;
再者要建立诚信。诚信是金融行业的基础,机构之间,人和人之间,如果不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早晚都要出事儿。
参考资料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xinlixue/081111/15231266.html
中华网博客 http://blog.china.com.cn/art/show.do?dn=wangxiangsui&id=336100&agMode=1&com.trs.idm.gSessionId=C83B9094A37203F31CDE76272FD66E72
中国经济网 http://blog.ce.cn/html/08/332708-248430.html